“三分天下”的局面要在美利堅出現了。美國億萬富翁馬斯克宣布成立“美國黨”,成為民主、共和黨之外的第三力量。這是馬斯克對特朗普最直接的挑釁,意味著二人徹底決裂。那么,這事后續會如何發展?特朗普會不會一怒之下,把馬斯克趕回南非老家?
馬斯克在白宮接受特朗普贈送的金鑰匙
導火索是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核心是大幅減少醫療、福利以及綠色環保的補貼,增加安全、軍費支出、提高債務上限等。本來美國就有巨大的財政赤字,再加上關稅戰,未來通脹壓力更大。
之前馬斯克就表態,法案一通過,他就成立新政黨,如今也算言出必行,而且時間就選在美國獨立日第二天,個中意味不言自明。
雖然美國民眾對兩黨積弊詬病已久,但馬斯克此時成了第三政黨,前景未必光明。
從現實角度來說,美國選舉制度天然不利于第三黨。聯邦與州級選舉幾乎清一色采用“贏者通吃”規則,除非第三黨能在某個州獲得壓倒性多數,否則其選票價值將被嚴重稀釋。
而且新黨需在50個州逐一完成復雜的注冊程序,各州要求不一,耗時耗力短時間內未必能結束。沒有深厚的地方根基與基層組織,僅憑馬斯克振臂一呼,難以支撐一場持久戰。
臺灣地區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
從某種程度上說,馬斯克可以和臺灣地區的柯文哲類比。當初柯文哲以為,靠支持者就能和民進黨抗衡,他也確實成立了民眾黨,還選擇白色為顏色代表,寓意是“超越藍綠、無色覺醒”,并在立法機構中占得幾個關鍵席位。結果賴清德上任后僅三個月,就讓柯文哲鋃鐺入獄。
如今的馬斯克和柯文哲有異曲同工之妙。特朗普對外搞不定俄烏、貿易戰、中東,若能對內“團結”打贏兩黨共同的敵人,反而可能成為其難得的“政績”。共和黨為保護票倉必將火力全開,而民主黨未必樂見一個真正打破平衡的第三極崛起,攻擊馬斯克,短期內極易成為凝聚兩黨共識的“政治正確”。
再一個,馬斯克身份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出生在南非,根據美國憲法,他是沒有資格參選美國總統的,這意味著他的政治影響力存在一個天花板,永遠無法突破。
7月4日特朗普將大而美法案簽署成法
更致命的是,馬斯克的理念屬于偏保守派,基本和共和黨接近,一旦“美國黨”正式啟動,勢必會分流不少共和黨的選民,所以共和黨未必會放過他。
美媒報道稱,一個共和黨的策略師警告,如果馬斯克再這么鬧下去,不僅會失去共和黨人的支持,還將成為一個沒有國家的人。
這話不是恐嚇,之前特朗普就以開玩笑的口吻提及“驅逐”選項,這說明,特朗普是有這個心思的。要知道,馬斯克擁有龐大的商業帝國,火箭發射、衛星、電動汽車皆是弱點。
更大的可能是,馬斯克志不在問鼎白宮。按他的想法,“美國黨”的宗旨就“把自由還給美國人民”,將參加2026年的國會中期選舉,集中精力拿下參眾兩院幾個席位。
這一條路似乎更現實,只要有選票,有議席,就有了持續發展的基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當下美國政治現在高度混亂,“大而美”法案在參議院僅以一票之差涉險過關,表明兩黨勢均力敵分歧巨大。只要馬斯克能拿下關鍵選票,便有了在兩黨之間縱橫捭闔左右逢源的條件。
特朗普和馬斯克3月在白宮辦公室會晤
至于特朗普的“驅逐”威脅,實操可能性微乎其微。美國憲法規定,剝奪歸化公民身份需極其嚴苛的條件,如叛國罪。而且馬斯克手中還有籌碼,其母居上海,父親在俄羅斯,退路早已鋪設。即便遭受極限施壓,他仍可全身而退,重歸富商巨賈之列。
中國古話說,以利相交,利盡則散,曾經馬斯克為特朗普散盡家財背書,如今,他對特朗普的作用已經結束,可能是不甘心,也可能是志存高遠,所以來了這么一出。但到底能維持多久,以上一次馬斯克一周低頭的期限來看,或許這一次也很快就能見分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