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唐朝繼李白、杜甫之后最杰出的詩人,也是整個唐代留存詩歌最多的一位詩人,他留下來的詩歌有三千多首。很多詩人在去世后才受到關注,但白居易活著的時候就已經名滿天下,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詩人。歷史學者周文翰在2024年出版的《白居易傳》中,以生動紀實的筆法,還原了這位傳奇詩人的真實人生。
白居易出生于唐朝中期的河南新鄭,父親給他取名“居易”,字“樂天”,希望他能夠在那個藩鎮割據的動蕩時代里順利成長,成為一個樂天知命的人。青少年時代的白居易,是一個典型的“小鎮做題家”。他從小勤奮備考科舉,擅長總結考試題目,青年時編寫的考試資料風靡一時,成為考生們的熱門參考書。
二十九歲,白居易在長安高中進士,是那一屆進士中最年輕的一位。然而,考場得意的白居易,情場卻遭遇坎坷。他與初戀湘靈階級懸殊,無法結合,只能在詩中抒發痛苦“生離別,生離別,憂從中來無斷絕”。白居易的青少年時代,就是一場又一場離別。因為戰亂、瘟疫和科舉。他又一次次告別家人和戀人,奔赴一個又一個陌生地方。他的那首“離離原上草”,是一個有故事的人,才能寫出的詩歌。
進入官場后的白居易,在擔任基層縣尉時目睹了百姓的苦難和官場的黑暗。《觀刈麥》一詩中記錄了他在鄉村看到的場景:貧窮的農村婦女在麥田里撿拾殘穗,“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殘酷的社會現實刺痛了他的內心,他與元稹、李紳發起“新樂府運動”,用詩歌揭露現實,著名的《賣炭翁》《杜陵叟》等詩廣為流傳。他認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他希望能夠用詩歌喚醒皇帝和大臣,讓他們關注千瘡百孔的社會現實,能夠革除弊病,改善民生。
在朝堂上,白居易直言進諫,卻屢次觸怒權貴,最終被構陷貶謫江州。這段經歷讓他看透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他創作了名篇《琵琶行》,以落魄歌女的故事寄托自己的失落:“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這首詩流傳千古,也成為他人生轉折的寫照。
被貶謫四年之后,白居易被重新啟用為忠州刺史。后來一路升任知制誥、中書舍人、刑部侍郎等顯赫職位。官越做越大,白居易對于政治卻不再熱衷。他主動選擇退居洛陽,做一名閑官,過上了“中隱”的生活——每個月領取豐厚的工資,又不用做具體的工作,隨時都可以游山玩水,和朋友們喝酒談詩。晚年的他深受佛教影響,自號“香山居士”,在詩中感慨“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隨貧隨富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人生不過如蝸牛角上的爭斗,又何必計較輸贏呢?生命短暫地就像火石迸發的微光,為什么不放寬心自得其樂呢?此時的白居易,已經從熱血沸騰的理想主義者變為一名淡泊名利的智者。
晚年的白居易最在意的是整理自己的詩集,七十四歲時,他編完自己的作品《白氏文集》共計七十五卷,并派人把自己的文集分別送到了三座著名的寺院收藏。古代詩人的作品大多失散嚴重,比如李白的詩歌流傳下來的只有十分之一。而白居易的作品能夠大量流傳至今,這是因為是他在整理和保存自己的作品方面,傾注了大量心血。
白居易活了75歲,他在活著的時候,給自己寫了一篇墓志銘。在文章中回顧自己的一生說:“我這一生,用儒家的道德規范來修養自身,用佛教的教義來調養內心,用山水風光、明月清風、詩歌音樂和美酒來愉悅志趣。我這一生所向往的、所感受的、所得到的、所失去的、所經歷的、所領悟的一切,都已經寫在了我的詩歌中,當你翻開我的書,也就了解了我的一生。”
《白居易傳》讓我們看到,這位偉大的詩人不僅有憂國憂民的情懷,也有世俗的掙扎與苦惱。他既經歷了理想破滅的痛苦,也享受了淡泊名利的安逸晚年。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什么是“無論天涯與海角,大抵心安便是家”。白居易的人生和詩歌啟迪我們:可以選擇奮斗,也可以選擇佛系;可以批判現實,也可以樂天知命。最重要的是,無論是身處何處,都要看到生活中的詩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