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是農歷六月十七,正值盛夏時節,民間素有“熱在三伏”的說法。此時天氣炎熱潮濕,人體容易受到暑濕邪氣的侵襲,導致各種不適。為了平安度過伏天,老祖宗留下了許多養生智慧,其中“1不貪,2要吃,忌3樣”的講究尤為實用。遵循這些傳統習俗,不僅能幫助我們調理身體,還能順應自然規律,達到養生防病的目的。
**一不貪:不貪涼**
伏天氣溫高,很多人喜歡貪涼,比如長時間吹空調、吃大量冷飲、洗冷水澡等。這些行為看似能帶來一時的涼爽,實則暗藏健康隱患。中醫認為“春夏養陽”,伏天人體陽氣外浮,內里反而虛寒。過度貪涼會損傷脾胃陽氣,導致消化不良、腹瀉、腹痛等問題,還可能引發感冒、關節疼痛等病癥。
空調溫度不宜過低,建議保持在26-28℃,避免直吹。從室外進入空調房時,應先擦干汗水,讓身體有個適應的過程。冷飲也要適量,尤其是剛從冰箱拿出來的食物,最好放置一會兒再吃。可以多喝溫開水或常溫的綠豆湯、酸梅湯等消暑飲品,既能解渴又不傷脾胃。洗浴時水溫不宜過冷,溫水洗澡更能幫助散熱,也不會刺激血管突然收縮。
**二要吃:吃面食、吃姜**
1. **吃面食**
北方有“頭伏餃子二伏面”的習俗,南方也有伏天吃面的傳統。面食易消化,能為人體提供充足能量。小麥性涼,具有養心安神、除煩止渴的功效,特別適合夏季食用。伏天吃碗熱湯面,發發汗,反而有助于散熱排濕。可以搭配清淡的澆頭,如西紅柿雞蛋、黃瓜絲、芝麻醬等,既開胃又營養。
2. **吃姜**
俗話說“冬吃蘿卜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生姜性溫,能溫中散寒、健脾開胃,正好 counterbalance 夏季貪涼帶來的寒氣。早晨可以喝點姜棗茶(生姜切片加紅棗煮水),驅寒暖胃;做菜時適當放些姜絲或姜末,既能提味又能助消化。但要注意,陰虛火旺或正在上火的人不宜多吃姜。
*忌三樣:忌大汗、忌油膩、忌熬夜**
1. **忌大汗淋漓**
夏季適當出汗有助于排毒,但過度出汗會耗氣傷津,導致乏力、心慌等癥狀。運動應選擇早晚涼爽時段,以微微出汗為宜,如散步、太極、八段錦等溫和運動。出汗后要及時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可以喝些淡鹽水或運動飲料。避免在烈日下長時間勞作或劇烈運動,謹防中暑。
2. **忌油膩食物**
伏天氣溫高,人體消化功能減弱,油膩食物如紅燒肉、炸雞等會增加脾胃負擔,容易引起腹脹、便秘或腹瀉。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多吃新鮮蔬果、豆制品和清蒸、燉煮的菜肴。推薦冬瓜、苦瓜、絲瓜等清熱利濕的時令蔬菜,以及鴨肉、魚肉等性涼平和的肉類。
3. **忌熬夜**
夏季晝長夜短,很多人習慣晚睡,但熬夜會耗傷陰液,導致陰虛火旺,出現口干舌燥、失眠多夢等問題。晚上11點前入睡最為理想,中午可以小憩15-30分鐘補充精力。睡前用溫水泡腳(可加艾葉或花椒),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睡眠質量。
**伏天養生小貼士**
除了以上幾點,還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增強體質:
- **穴位保健**:經常按揉足三里(膝蓋下四橫指)、合谷(虎口處)等穴位,能健脾祛濕、增強免疫力。
- **情緒調節**:保持心態平和,避免煩躁易怒。“心靜自然涼”,可以聽聽輕音樂、練習書法等靜心活動。
- **環境調理**:室內可用藿香、佩蘭等草藥煮水熏蒸,或懸掛香囊,起到芳香化濕、驅蚊防病的作用。
農歷六月十七正值伏天關鍵時期,此時順應天時、科學養生尤為重要。不貪涼、吃對食物、避開禁忌,這些小細節看似簡單,卻是千百年來人們總結出的智慧結晶。現代人生活節奏快,更應注意勞逸結合,讓身體在炎炎夏日也能保持平衡狀態。堅持這些養生原則,不僅能平安度過伏天,還能為秋冬健康打下堅實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