屢屢搞不定俄羅斯后,特朗普怒不可遏,正面表達對普京不滿,不過,后者此時正忙著派人訪問朝鮮,另一邊,烏克蘭突然制裁中國企業。那么,特朗普的表態傳遞出怎樣的信號?這一系列事件又意味著什么?
當地時間7月8日,特朗普在白宮召開內閣會議時突然爆發,對普京表達了強烈不滿。他表示,普京“說了很多話,態度很好”,但“毫無意義”。他還說,普京“正在殺死很多人”,并對美國“說了很多胡話”,所以他“非常不滿意”。
這種直白的表態,在特朗普執政生涯中不算稀奇,但放在俄烏沖突的大背景下,這種“情緒失控”傳遞出一個重要信號——特朗普正承受解決不了俄烏沖突的巨大壓力。
去年競選期間,特朗普曾反復強調,如果他當選總統,可以“一天內結束戰爭”。但現在半年過去了,戰爭沒有結束,反而升級了。俄羅斯并沒有做出退讓,烏克蘭依舊堅守,和平沒有到來。他在競選中許下的承諾并未兌現,這讓他急需找一個突破口。
這時候,對普京“發火”似乎是一種自我辯護的方式。特朗普試圖通過表達不滿,擺脫外界對他“親俄”的質疑,同時向國內民眾展示他在強硬應對俄羅斯的問題上是“有行動”的。
只不過,特朗普的對俄政策早就已陷入自相矛盾。一方面,他7月初剛簽署行政命令暫停對12家俄羅斯核心金融機構的制裁,解凍超過3000億美元資產;另一方面,他又威脅要祭出更嚴厲的制裁手段——參議院一項法案計劃對購買俄羅斯能源的國家征收500%關稅。
軍事援助政策同樣搖擺不定,7月1日,白宮以“庫存見底”為由暫停對烏軍援,導致烏軍前線彈藥短缺加劇。一周后特朗普突然改口,宣布批準運送“防御性武器”。
說白了,特朗普如今不僅搞不定普京,還得應付國會、軍方和國內輿論的多重壓力。這種局勢下,他的政策自然左右搖擺。說到底,他想要快速解決俄烏戰爭,但卻找不到突破口,搞不定俄羅斯,這才成了他最大的心病。
與特朗普的焦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普京冷靜的戰略布局。7月9日,朝鮮突然向全球通報:俄外長拉夫羅夫確定將在7月11日至13日訪問朝鮮。這是繼普京去年訪問平壤后,兩國又一次高層交流,可以預見,此行不僅將鞏固朝俄之間的政治關系,也將進一步推進軍事合作。
綜合當下多方報道,如今朝鮮已再次計劃將向俄羅斯提供士兵、彈藥和基礎物資,協助俄軍鞏固在烏克蘭戰場的陣地。可以說,這種“戰時同盟”格局正使得俄烏戰爭變得更加復雜,也讓西方國家感受到俄羅斯在國際上并未被“孤立”,反而在加強與“非西方盟友”的聯系。
當特朗普與普京隔空較勁時,身處戰火的烏克蘭做出了一個冒險決定。當地時間7月8日,澤連斯基簽署總統令,對五家中國公司實施制裁。根據烏克蘭總統辦公室發布的通告,這5家中國公司向俄羅斯提供了可用于無人機的零部件——這些零部件被烏克蘭稱作“協助俄羅斯對烏空襲的證據”。
烏克蘭總統辦公室制裁專員還補充稱,中國制造的零部件正在替代西方零部件,已經成為俄羅斯無人機中使用比例最高的部件。值得注意的是,這并不是烏克蘭第一次對中國企業進行制裁,去年開始,烏方已陸續針對一些中國企業進行限制措施,理由多為“協助俄羅斯”。
但這種行為只會對中烏企業正常往來造成傷害,中國企業的產品出口屬于市場行為,相關產品本身并不構成軍事物資,使用方如何改裝并非出口國能控制。中方也多次表示不向沖突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性武器。烏方將責任強加在中國企業身上,缺乏客觀性和合理性。
從目的來說,澤連斯基這次恐怕也有給歐洲“遞刀子”的意思,要知道,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即將訪華,在此前,她已對中國提出包括所謂的“產能過剩”、稀土出口限制和對俄關系在內的多項“關切”。烏克蘭此時公布對中國企業的制裁,客觀上會使中歐之間的政治氛圍更加緊張。
總之,這一系列事件的發生,暴露出的是局勢的不穩定性,如果照這樣下去,俄烏沖突不僅不會緩解,還可能演變為更加廣泛的地緣政治對抗。未來如何走,還要看各方能否從全局出發,找到一條真正有建設性的路線。否則,沖突不會終結,問題只會越來越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