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涇古鎮,粽香彌散,街邊的店里,商家不緊不慢地包著粽子,招呼著游客。市河安靜地流淌,偶爾搖過撐著篷的小船。古鎮的閑適祥和幾乎讓人忘了它曾是戰場,街角遍布彈孔的碉堡,冰冷,堅硬,提醒人們這里曾經歷數日血戰,中國軍人以自己的生命和堅勇,在這片土地上誓死抗敵。
1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上海軍民奮起抵抗,日軍速戰速決的妄想破滅。為扭轉戰局,侵華日軍隨之改變戰術。
11月5日拂曉,杭州灣海面大霧彌漫。侵華日軍出動飛機在金山衛上空偵察,隨后軍艦炮轟金山衛,在空軍掩護下,日軍第十軍3個師團以強大兵力分三路在金山衛及全公亭、金絲娘橋、金山嘴、柘林等沿海強行登陸,意欲從陸路切斷上海守軍撤退和援軍路線,圍殲淞滬戰場的中國軍隊,攻占上海,進擊南京,同時控制滬杭鐵路,為進攻華東、華中做準備。
那么,日軍為什么選擇金山衛登陸呢?
金山地處杭州灣北岸,自古是海防重地,有“控扼大海,襟帶兩浙”之說。南宋時設有“金山水軍”,明朝置金山衛,構筑“三重防御”體系抵御海上倭寇。“一·二八”淞滬抗戰后,國學家、金山人姚光在撰寫《正德金山衛志跋》時就憂心日軍會在金山衛登陸,他寫道:“近者倭人寇我淞滬,倘在彼不得逞志,必云擾沿海。而衛當其沖,不知為政者,何以為御敵之計也?”姚光的擔憂在五年后不幸成為現實。
日本對中國蓄謀已久,很早就在中國進行間諜活動,必然知道金山衛的軍事地位,目前可知的較早非法測繪的金山地圖,是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的《松江府》。
1937年11月5日6時半左右,日軍全線登陸,杭州灣北岸近20公里海灘如門戶洞開,第18師團主力從漕涇越亭林、葉榭,第6師團主力由金山衛北上,經張堰、松隱,企圖渡江占松江和青浦,第18師團主力一部由全公亭直攻金山城關(朱涇),矛頭指向楓涇和嘉善、嘉興。114師因海上運輸不足等原因于9日在全公亭和白沙灣一帶登陸。同時,大批飛機輪番轟炸,鐵路、公路被炸毀。張堰、亭林、葉榭相繼淪陷。日軍沿途燒殺,據《金山縣志》記載,侵略軍在登陸的頭三天,金山衛地區被殺無辜百姓1015人,被燒房屋3059間。
中國軍隊奮起阻擊,負責守衛金山地區的是第28軍第62師和第63師,均為湘軍。第62師擔任“全公亭—金山嘴”間守備,第63師擔任“乍浦—澉浦”間守備。10月28日,因淞滬戰場浦東方面驟然吃緊,62師主力調至浦東,僅在金山衛西南角海邊裴弄村和城內,分別留下一個連的兵力防守。沿海守軍奮力抵抗,終因寡不敵眾,全部壯烈殉國。
李伯蛟,63師187旅少將旅長,湖南邵陽人。11月5日,為支援駐守海月庵的62師某連,李伯蛟率部星夜馳援。當天的戰斗極為慘烈,為鼓舞士氣,李伯蛟親赴最前線指揮,激戰中被敵人的炮彈擊中,撤至青浦后壯烈犧牲,時年40歲。
11月7日,中國軍隊預備11師、128師、暫編13旅第1團、109師等部分官兵進駐楓涇鎮及周圍布防。楓涇隸屬于今上海市金山區,是上海重要的“西南門戶”。
日軍18師團意欲進攻乍平嘉(乍浦、平湖、嘉興)國防線。楓涇距嘉善約10公里,是嘉善的東大門,也是乍平嘉國防線的門戶。
11月8日拉開楓涇阻擊戰序幕。早6時半起,日軍飛機開始對楓涇大肆轟炸,繁華的楓涇南、北兩鎮頓成一片瓦礫。日軍18師團2000余炮兵、騎兵由金山經新埭鎮向楓涇入侵。下午5時許,在鎮東南的北旺涇一帶,與預備11師41團警戒連遭遇。警戒連官兵憑借碉堡戰壕向敵人開火,擊斃日軍30余名。日軍以飛機轟炸,又憑借大炮的掩護,對北旺涇村陣地發起猛烈進攻,警戒連官兵雖奮勇作戰終因武器裝備低劣,三面受敵,全部壯烈犧牲。入夜日軍更以優勢兵力向41團其余連壓迫。
至11月9日拂曉,41團官兵繼續浴血奮戰,傷亡大半。晨6時,109師654團由嘉善跑步到達楓涇北,日軍陸空聯合發起猛攻,戰斗異常慘烈。入夜,日軍企圖包圍,654團向西南方向且戰且退,在楓涇鐵路、陳登橋(今仕登橋、許家浜)一帶展開惡斗。此時41團已所剩無幾,團長張緯負傷,團副方學蘇接替團長指揮。654團孤軍苦戰。
11月10日上午,日軍占領楓涇火車站。戰斗中方學蘇受傷,眾人勸他退下,他堅決不肯:“楓涇為我戰略要地,楓涇失,浙西非我有矣,豈可因傷而遽退。”繼續指揮全團殺敵,不幸陣亡。
方學蘇絕筆
方學蘇
方學蘇,湖南新化人,預備11師41團中校團副。方學蘇給弟弟的家書中有:“此去當與敵一爭高下,試看倭奴兇焰到幾時,吾兄弟或將從此永別,此無絲毫悲慮,為國家民族爭生存之大榮幸。”犧牲時,方學蘇年30歲。1990年12月,民政部追認方學蘇為革命烈士。
民族危亡之際,中國軍人聞義赴難,寄身刀鋒,無數個方學蘇付出青春和生命。現在方學蘇烈士這封家書和他的軍用棉服、私章等收藏在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旁邊就是著名的八百壯士之一的謝晉元團長的展臺。
10日午前,日軍攻占楓涇,戰斗轉向嘉善縣城。
2
1938年,作家沈從文在長沙給幾位湘西將領寫了一封公開信《莫錯過這千載難逢的報國機會》,褒揚128師湘西子弟兵在抗戰烽火中英勇無畏。
沈從文是湖南鳳凰人,他所說的128師抗戰正是嘉善之役,他的三弟沈荃當時是128師382旅764團團長,畢業于黃埔軍校三期,身經百戰,有神槍之名。128師副師長戴季韜同樣驍勇善戰,與沈從文、沈荃是表兄弟關系,在“血戰嘉善”時曾自任“敢死隊副隊長”。沈從文的另外兩個表弟,黃育照和聶清也參加了嘉善之戰。
11月10日,嘉善阻擊戰由128師在南昱橋揭開戰幕。
凌晨128師主力到達嘉善,109師654團從楓涇后退而來,沈荃764團欲增援被日軍火力封鎖。上午11時654團撤過防地,764團奮起攔擊日軍,因裝備低劣,機槍不多,面對強敵,沈荃鎮定沉著,和戰士們端槍上刀,以近戰避開敵人飛機大炮的優勢,與敵人白刃肉搏。
“某一營官兵,藏在壕溝里,和被炮彈炸成的孔穴里,任敵人飛機大炮拼命轟炸,一天落下六百枚炸彈,還是死守陣地不退。到后一營兵僅僅剩下16個人,營長負傷了,連長排長死光了,這16個同鄉,見敵人前進,居然還爬出壕溝,和敵人肉搏。”
這是沈從文的記述。
“另外一次,因為阻敵前進,必須炸毀公路上的橋梁,有30個同鄉,從工事中爬出,帶了炸藥、手榴彈、輕機關槍,從水田里爬到橋邊上去。目標被人發現后,七架飛機給30個勇敢同鄉,投下一百多枚炸彈,每人平均約三四個,附近的土地同新耕過的田一樣。30個人死傷了24人,剩下6個。有兩個兵士,居然爬到橋邊,拋了五個手榴彈,把橋頭敵人機槍陣地消滅后,終于把60個黃色炸藥綁在橋邊撐柱上,用雷信接火把橋炸毀了。這士兵一個姓滕,是黃狗沖鄉的,一個姓宋,城里人,年紀都只有16歲。”
敵人傷亡慘重,攻勢受挫。382旅旅長又調763團前來接戰,到18時,我軍陣地堅守巋然。
這就是驍勇之師陸軍128師,官兵全部為血性的湘西子弟,且多是沈從文的老鄉湖南鳳凰籍的苗族、土家族同胞,前身是赫赫有名的湘西“竿軍”。他們戰斗的地方為杭州灣從平湖乍浦經嘉善至西塘的一段國防工事,抗戰初時為東南沿海防御的主要陣地。“縱橫劍氣縱橫血,道是湘西子弟兵。”沈從文再現了湘西子弟的慘烈與壯烈,那些他認識的和不認識的同鄉憑著血肉與膽氣打退日軍一次又一次進攻。
血戰中,128師承襲竿軍靈活機動的戰術,充分發揮夜戰、近戰、白刃戰的優勢克敵制勝。他們組建敢死隊,不時夜襲日軍。勇敢剽悍的敢死隊員每人一把苗刀,以赤膊為記,約定只要摸到穿衣服的一律斬殺。日軍鮮血橫流,重創了他們的囂張氣焰。
11月11日,128師109師陸續派兵增援,日軍以炮火和空軍摧毀我方大部分工事,暴露在田野上的官兵不怕犧牲,反復沖鋒,與日軍展開肉搏。鏖戰至15時,767團陣線動搖,師部又調13旅一個營參戰,至黃昏將敵人驅于陸家浜以東地帶。
11月12日淞滬會戰結束,上海陷落。
這一天,嘉善敵軍2000余人繼續向128師左翼進攻,109師主力一部當即阻擊,正面敵人繼續增兵,攻至縣城北門外,戰至日暮,將敵擊退到朱家庫附近,參戰部隊傷亡過半。
13日戰局急劇惡化,凌晨,日軍猛攻128師師部,2小時血戰后敵退。11時,763團陣地被突破,764團2個營被圍,765團與千余敵軍廝殺,兵員殆盡。縣城西北,109師2個團與日軍激戰竟日,陣地得而復失,軍官大都陣亡。
14日,日軍仍被裝備落后彈藥不足的中國軍隊層層阻擊,在南星橋,公路鐵路兩側,長生塘沿岸,塘橋壩等地與瘋狂進犯的日軍反復爭奪,中國軍人全憑一身血肉與日軍殊死決戰,硬生生迫使擁有現代化裝備的日寇只推進了11公里,并讓日軍付出數千人的傷亡代價。
是日晚,109師、128師剩余兵力和指揮所退至七星橋。嘉善陷落。
12月初,從金山衛登陸的日軍第6師團、114師團和18師團分兵三路向南京,參與了南京大屠殺。
3
在一份1940年12月的《湖南省抗敵死亡將士官民家屬調查表》中,有一位來自湖南桑植叫王子龍隆的少校營長,11月5日在金山“指揮部卒殺敵,奮不顧身,屢陷敵陣,后飲彈而亡”。表中顯示他的父親叫王登雙,56歲,母親王趙氏,53歲,妻子王皮氏,29歲。另一位也是湖南桑植的二等列兵羅德安,犧牲在11月13日嘉善火車站那場戰斗中,父親羅文全39歲,母親羅彭氏33歲,由此推算,當時的羅德安只是個十幾歲的少年。
這一頁調查表里的5位軍人,都來自桑植的農家,兩位還沒有婚配,如果沒有戰爭,他們可能一輩子都不可能來到上海,像所有中國農民一樣安守故土,娶妻生子,過平常人的一生。戰爭,讓他們千里跋涉來到上海,捍衛國土,慷慨赴死,將英魂永遠留在了遙遠的異鄉。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的《湖南省鳳凰縣抗戰傷亡官兵褒恤狀況調查表》中,主要為128師將士,他們大多在18—30歲之間。楓涇嘉善一戰,湘西鳳凰城,幾乎戶戶家家門前掛白幡,哀祭陣亡子弟的忠魂。
楓涇—嘉善阻擊戰是在淞滬會戰失利情況下正面阻擊日軍的一場生死血戰。中國軍隊寸土必爭,有死無退,以血肉之軀筑起一道血幕銅墻,牽制了日軍進犯上海的力量,延緩了對南京的進攻速度,掩護了淞滬會戰主力部隊的撤退,為華東戰場的戰略防御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彰顯了不屈的、打不垮的民族尊嚴和民族精神,為淞滬會戰添上浩氣長存的最后一筆,在近現代反侵略斗爭和中國抗戰史上寫下了不朽而悲壯的一頁。
原標題:《【海上記憶】楓涇古鎮見證:七晝夜激戰,中國軍人筑起血肉長城》
欄目主編:沈軼倫 文字編輯:沈軼倫
來源:作者:高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