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中國建筑?何為宋代建筑?中國建筑在東亞處于什么地位,有哪些影響?
“知宋”系列又出新書《知宋·宋代之建筑》,潘谷西、郭黛姮、張十慶、徐伯安、徐怡濤等十幾位大家云集,談宋代建筑,為讀者開啟領略宋代建筑意蘊的學術門徑——
本文摘編自《知宋·宋代之建筑》
作者為徐怡濤
有刪減
在中國歷史上,宋代是一個雖評價多元,卻任誰都繞不過去、無法忽視的存在。史學家有評價其為積貧積弱的,也有認為中國文化造極于趙宋的。宋代是中國古代極尊重文化,人民生活極為自由,極具創造力的時代,是一個婉約與豪放共存、屈辱與堅強并峙的時代,是一個后人思之神往、識之感傷的時代。傳世的宋代文物,無論書畫、典籍,抑或器物、建筑,都被后人視為文化和藝術的經典。
本書選擇了一批從建筑形制、制度、藝術等角度闡釋宋代建筑的當代研究成果,為讀者開啟領略宋代建筑意蘊的學術門徑。同時,讀者也可從中一窺我國數代建筑史學學人對宋代建筑孜孜以求的研究歷程。
▲〔南宋〕李嵩:《水殿招涼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如果我們沿著時間的脈絡,以人生的不同階段比擬中國古代建筑的發展,則可將中國古代建筑分為四個階段,即初生期、青年期、壯年期和暮年期。其中,宋代建筑即處于人生的壯年期。與同處壯年期的唐代相比,宋代雖在政治和軍事上較為柔弱,未能實現如漢唐般的“大一統”,但在文化、經濟、工程和科學創新上,絕不遜色。
具體到建筑上,宋代建筑比之唐代建筑,雖略輸“大漠孤煙直”般的豪邁滄桑,但勝在更精致的造型和更絢爛的色彩,恰如宋詞,婉約的同時也不失厚重。宋代是個富有創新和活力的時代,開放夜禁和沿街設市極大地改變了城市的形態、景觀和文化;北宋將作監李誡編修的《營造法式》,用文字記錄下宋代建筑的規制、匠思和非凡成就,深刻影響了后世建筑的演變,成為新一代建筑規范的經典。
▲〔南宋〕佚名:《筑建圖》(上海龍美術館藏)
中國傳統建筑根植于中國延續數千年的農耕文明、人本社會和禮制文化。基于農耕文明和人本社會都有的建筑工程需快速完工的要求,我國古代發展出以木材為主要建材的建筑框架結構,通過建筑構件預制加工、榫卯連接和高效的裝配施工等技術,完美實現了建筑工程的快速營造,由此形成的以木構建筑為核心的東方建筑體系,即梁思成先生所說的“獨特純粹之木構系統”,“隨我民族足跡所至,樹立文化表志”。而身處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巔峰的五代、宋、遼、金時期的木構建筑,即是人類農耕文明所能達到的建筑成就的最高峰,無愧為世界級的寶貴文化遺產。
▲《平江圖》拓片 (美國國會圖書館藏)
目前,國內已知五代、宋、遼、金時期的木構建筑遺存約200座,其中北宋木構建筑約占四分之一,其珍稀程度可謂百萬中存一,每一座都飽含著光陰的痕跡和史料的信息,是宋代從官式到民間各層級文化可觀、可觸、可感的重要歷史見證,具體實例如:山西省太原市晉祠圣母殿、山西省高平市南趙莊二仙廟大殿、廣東省肇慶市梅庵大殿、浙江省寧波市保國寺大殿、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稷王廟大殿、福建省莆田市元妙觀三清殿、山西省長子縣崇慶寺千佛殿、河北省正定縣隆興寺摩尼殿、山西省高平市崇明寺中殿、山西省陵川縣南吉祥寺中殿、山西省陵川縣禮義鎮崔府君廟山門、山西省晉城市小南村二仙廟大殿、山西省高平市游仙寺前殿、山西省高平市開化寺中殿、山西省長子縣小張村碧云寺大殿、河南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山西省晉城市郜村崇壽寺毗盧殿、山西省長子縣布村玉皇廟中殿等。
▲《彌勒來會》(榆林窟第20窟壁畫)
與北宋同期的契丹族政權遼,其建筑延續了當地唐代建筑的形制和氣韻,并在中后期,又融合了宋朝建筑的風格。雖然遼代木構建筑存世不到10座,但其中多存巨構,展現了10—12世紀中國領先于世界的建筑技術成就,如現存最高的木構建筑——應縣木塔,現存面積最大的早期建筑——義縣奉國寺大殿,以及最具唐風的樓閣建筑——薊州區獨樂寺觀音閣等。
已知南宋和金朝的木構建筑遺存有100多座。南宋建筑延續了北宋的建筑傳統,《營造法式》在南宋紹興年間再版,對南宋建筑產生了顯著影響。與南宋同時代的女真族政權金,其建筑也深受宋朝北方建筑風格和《營造法式》的影響,實例如大同上華嚴寺大殿、大同善化寺三圣殿、朔州崇福寺大殿、山西平遙文廟大成殿等。金代建筑的形制與宋代建筑的趨近,生動地體現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民族融合的深度、廣度和進度。
總之,五代、宋、遼和金代建筑,直接或間接地繼承發展了唐代以來的建筑文化和建筑技術,共同建構了中國建筑波瀾壯闊、引人入勝的壯年時期。
《知宋·宋代之建筑》
主編 徐怡濤
當當購書鏈接
博庫購書鏈接
編輯簡介
本書選擇了一批從建筑形制、制度、藝術等角度闡釋宋代建筑的當代研究成果,為讀者開啟領略宋代建筑意蘊的學術門徑。同時,讀者也可從中一窺我國數代建筑史學學人對宋代建筑孜孜以求的研究歷程。
徐怡濤,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二級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中國民主促進會第十五屆文化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考古學會建筑考古專業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文物》期刊編委、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工程評審專家、應縣木塔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著有《山西萬榮稷王廟建筑考古研究》《中國建筑》等。
↓ 點擊名片,關注浙江人民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