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曉鵬
在青島市李滄區一處不足100平方米的推拿店里,59歲的王春華在忙碌著。他雙手搭上患者腰部,指腹在穴位上精準游走,輪椅轱轆與地面摩擦的輕響,伴著患者"舒服多了"的感嘆,成了這間診室里最常聽見的聲音。這位自幼因小兒麻痹癥與輪椅相伴的推拿師,用38年的堅守,在齊魯大地書寫了一段"身殘志堅"的動人故事。
一針一線,在自己身上"畫"出求醫路
"你看這合谷穴,就像攥住拳頭時虎口鼓起的小山包。"近日,在青島健群小兒推拿店,王春華邊說邊抬手指向自己的手背,虎口處淡淡的針痕仍清晰可見。1964年出生的他,一歲時被小兒麻痹癥奪走站立能力,卻沒攔住他向醫而行的腳步。
"爹娘把家里唯一的豬賣了,換回一摞醫書,我就趴在炕桌上一頁頁啃。"回憶起少年時光,王春華的目光落在手機相冊內泛黃的老照片上——那是1982年他在縣衛校的留影,輪椅旁堆著半人高的課本。為學好針灸,他在胳膊腿上畫滿穴位圖,每天對著鏡子練針,常常扎得自己手臂發麻。
1985年回鄉行醫后,他的診室成了鄉親們的"健康驛站"。腦癱患兒琪琪的奶奶至今記得,王春華每天下班后上門為孩子推拿,寒冬里輪椅陷在雪地里,他就用手撐地一點點挪到家門口。"三年啊,硬是把孩子從不能坐治到能走!"老人抹著眼淚說。
一推一拿,把診室變成"公益課堂"
"我懂殘疾人的難,能幫一把是一把。"這句話王春華常掛在嘴邊。2014年,他牽頭成立健群推拿志愿服務隊,每周三雷打不動去養老院義診。在李滄區社會福利院,78歲的張大爺每次見他來,都要提前坐在門口等:"王大夫按完,我這老腰能舒坦好幾天。"
新疆姑娘龔殿俠至今記得,2018年她帶著脊柱側彎的病歷找到王春華時,對方不僅沒收一分錢學費,還傳授推拿絕技,自掏腰包資助她返鄉創業。"他教我把經絡想象成家鄉的水渠,說'氣血就像流水,堵了就得疏通'。"如今龔殿俠在老家開起推拿店,時常給王春華發微信報平安。
10年來,健群推拿志愿服務隊的足跡遍布青島的社區、學校、軍營,光是記錄義診的筆記本就攢了十幾本,累計近萬余小時的無償教學。王春華的手機里存著上千條學員咨詢信息,凌晨兩三點回復消息是常事:"他們信任我,我不能嫌麻煩。"
一招一式,讓知識成為"助殘火種"
"記住,足三里就像膝蓋下的'營養補給站'。"在李滄區殘聯的培訓教室里,王春華正用"穴位聯想記憶法"給學員上課。去年開始,他的"愛心大課堂"采用"5天入門+30天集訓+常年指導"模式,已幫近百名殘疾人掌握推拿技能。
膠州小伙朱濤曾因佝僂病自卑消沉,如今在王春華的鼓勵下準備在老家也開一處推拿工作室。"王老師教我把穴位編成順口溜,現在閉著眼都能找準。"朱濤說,他也想要把這份幫助傳下去。
如今,王春華的學員里已有12人開了自己的店。推拿店墻上,"中國好人""山東省道德模范"等榮譽證書與患者送的錦旗并排掛著。他卻總說:"我不過是個推拿的,能讓更多人站起來、富起來,比啥榮譽都強。"
夕陽透過窗戶照進推拿店,王春華轉動輪椅整理教具,輪椅轍痕在地板上畫出彎彎的弧線。這道弧線,恰似他用38年人生寫就的軌跡——從泥濘中起步,向光明處前行,更帶著無數人一起,走向充滿希望的明天。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