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在生前從未和我提起過這些人生經(jīng)歷,但他無論去到哪里,都會將這些證件證書精心保存帶在身邊,足以看出,他非常珍視自己的這些經(jīng)歷。《新華日報》華北版通訊員的身份,就是他最珍貴的回憶之一。”八路軍老戰(zhàn)士、軍旅劇作家王云之子王曉思回憶道。7月3日,王曉思向南京民間抗日戰(zhàn)爭博物館捐贈了王云生前珍藏的抗戰(zhàn)史料,其中包括抗大第五期畢業(yè)證、《新華日報》華北版通訊員證、太行山區(qū)募捐救災公演證、三級獨立自由勛章及勛章證書、南京軍區(qū)授勛典禮邀請函,以及王云在太行山生活的老照片。
《新華日報》華北版特約通訊員證明書
捐贈當日,在南京民間抗日戰(zhàn)爭博物館,從這批珍貴的史料中,可以看到這張略有褪色但保存完好的《新華日報》華北版特約通訊員證明書,翻開這張具有濃厚歷史氣息的證件,上面寫著:“茲聘請王云同志為本報特約通訊員自32年(1943年)3月起至32年12月止此證。”而在社長一欄的印章簽名為當時《新華日報》華北版社長陳克寒,并加蓋“華北新華日報館”的朱印。
《新華日報》華北版特約通訊員證明書
華北新華日報館于1938年12月成立,1938年12月18日《新華日報》刊登報道《本報華北分館成立》,報道稱:“新華日報華北分館從九月間即著手籌辦,工作進行甚為順利,深得當?shù)剀娬癖娭畮椭F(xiàn)已籌備就緒,于本月八日開始出四開小型報一張,定名仍為‘新華日報’,加印華北版數(shù)字。該分館設山西長治縣,由本報編輯何云及駐華北特派記者陳克寒兩先生主持。本報華北版的出現(xiàn),實為在游擊區(qū)內中國各大報第一個報紙,對于促進在游擊區(qū)內新聞事業(yè)的建立與文化服務的擴展,給予了一個大的推動,對華北堅持抗戰(zhàn)和發(fā)展廣大游擊運動尤有新的貢獻。”
1938年12月18日《新華日報》
據(jù)了解,王云1920年出生于河南省許昌縣劉王寨,1939年進入抗日軍政大學(第五期)學習,后任八路軍129師隨營學校文化教員、太行六分區(qū)宣傳隊宣傳員、晉冀魯豫軍區(qū)文工團團員、中原野戰(zhàn)軍文工團隊長。1947年,他隨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曾任武工隊隊長;后參加淮海戰(zhàn)役,擔任隨軍記者。新中國成立后,他任西南軍區(qū)戰(zhàn)斗文工團創(chuàng)作員。1951年,他又踏上抗美援朝戰(zhàn)場。1953年,王云調到南京軍區(qū),任解放軍軍事學院文工團隊長,南京軍區(qū)前線話劇團編劇、創(chuàng)作組長。1962年他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著有話劇劇本《為了幸福》《決戰(zhàn)》《水往高處流》,電影文學劇本《江山多嬌》(與黃宗江合作)、《戰(zhàn)斗的山村》(與所云平合作)等。
王曉思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之所以把父親的這些史料捐贈給博物館,一方面是因為父親工作生活在南京,我也出生在南京,對南京有著特殊的情感,另一方面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看到珍貴的八路軍抗戰(zhàn)文物,能更好地把家庭記憶變?yōu)閲矣洃洝!?/p>
當天,南京曉莊學院“穿越時空的和平之聲”社會實踐團的十余名師生也參加了此次捐贈儀式,見證了這一莊嚴神圣的時刻,也上了一堂別開生面的思政課。
吳玉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