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已全面啟動。
作為我國科學技術及工程領域的最高榮譽稱號,每次增選都為我國科研梯隊注入新的領軍力量。
增選工作不僅全國科研界翹首以盼,密切關注著究竟哪些杰出學者能在這場激烈競爭中嶄露頭角,其候選人的地域分布情況,同樣也備受各界矚目。
北京,占據半壁江山
統計近5屆兩院院士增選名單發現,北京不僅經濟發達,也是全國最頂尖人才聚集的高點,以絕對優勢位居榜首;“魔都”上海作為華東地區的重要城市,人才濟濟;江蘇、湖北也是人才輩出。
僅次于北上,江蘇近90位學者沖院士
對近5屆兩院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的工作單位進行統計分析,除北京和上海,江蘇的院士儲備人才較多,有近90位。
南京大學副校長周志華,長期從事人工智能核心的機器學習理論、模型與算法研究,作出了系統性、原創性貢獻,不僅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引領性成果,而且創新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應用瓶頸。
他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3項、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等重要獎勵,是2025年院士增選的有力選手。
為創建C9高校中第一個“人工智能學院”,從課程規劃、招生方案到學生實訓,周志華付出了大量心力。
他領銜率先發布了我國第一個人工智能本科專業教育培養體系,在我國人工智能本科專業教育領域發揮了引領示范作用。
2023年,他當選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理事會主席,是1969年以來首位擔任該職位的中國學者,為提升我國學界在國際人工智能領域的地位和影響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滿貫”學者,沖院士
縱觀近年來歷次院士增選,國家科學技術獎、何梁何利基金獎和全國創新爭先獎是大批當選院士的“標配”。
三項獎勵獲獎名單中,二十余名學者已在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同時,斬獲何梁何利基金獎和全國創新爭先獎,實現“院士標配”成果“大滿貫”。其中,來自北京、江蘇、山東的學者實力領跑。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研究所所長、華南惡性腫瘤防治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腫瘤內科教授、主任醫師,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徐瑞華教授,是腫瘤學領域的臨床科學家,研究成果具有國際影響力。
圖源:廣州日報
徐瑞華教授一直致力于開發新型抗癌藥物以及消化道腫瘤個體化治療。他開展了數十項全球性和區域性臨床試驗,大大延長了消化道腫瘤患者的總體生存期。在進行臨床試驗的同時,他還開展了一系列基礎轉化研究。
徐瑞華教授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中華醫學科技獎、教育部科技獎及廣東省科技獎一等獎共6項。
獲得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談家楨臨床醫學獎、吳階平醫學創新獎以及中國臨床腫瘤學會年度成就獎。他還連續3年入選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全球“高被引科學家"名單,并連續6年入選“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
2025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即將揭曉,期待這些學者在這一年能夠斬獲新頭銜,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持續貢獻智慧與力量,繼續引領科研領域的創新突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