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棋局風云變幻之際,中國以科學為盾、以戰略為矛,通過對日本水產品進口的有條件解禁,在食品安全、外交關系與全球經濟格局中精準落子,展現出令人嘆服的大國智慧。
今年7月,海關總署發布第103號公告,宣布即日起恢復日本部分地區水產品進口,但福島縣、群馬縣等10個都縣仍被排除在外。這一決策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建立在中方持續監測核污染水排海數據的基礎上——自去年9月起,中方對日本核污染水排海水質進行樣本送檢,確認放射性元素未超標,且日本代表團訪華期間雙方就水產品安全問題達成技術共識,為解禁提供了科學依據。
日本水產品(資料圖)
與此同時,美國對日本加征汽車關稅的威脅持續升級,石破茂政府在7月7日收到特朗普“25%關稅獨立于行業性關稅”的最后通牒后,亟需尋找經濟突破口;而中日關系在石破茂上臺后出現緩和跡象,王毅外長罕見訪日與岸田文雄時期僵局形成鮮明對比。在此背景下,中國以水產品解禁為杠桿,撬動了三重戰略目標。
第一雕直指食品安全底線。中國并未因解禁而放松監管,反而構建了三道嚴密防線:禁止福島等10個高風險地區水產品進入,要求日本官方出具衛生證書與放射性檢測合格證明,一旦發現日方監管不力便立即叫停進口。這種“分區分級管理”模式既保障了國內消費者餐桌安全,又向國際社會展示了“科學防控”的治理邏輯。正如海關總署公告強調的,若日方未能有效履行官方監管責任,中方將及時采取控制措施,這種動態監管機制為全球核污染水排海治理提供了可借鑒范本。
石破茂(資料圖)
第二雕著力破解中日關系僵局。石破茂政府上臺后多次釋放改善對華關系信號,不僅承認歷史史實并道歉,更推動王毅外長訪日,為解禁營造了政治互信基礎。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解禁距中日就逐步放開進口達成共識已留出充足準備期,既回應了日本水產業界的迫切需求,也通過“經濟牌”促使日方在區域合作中與中國相向而行。
數據顯示,中國是日本水產品主要出口市場,解禁將直接緩解日本因美國汽車關稅威脅導致的經濟壓力,而石破茂政府則借此收獲國內支持率提升——前首相岸田文雄時期多次請求解禁未果,石破茂上任后迅速推動此事落地,無疑為其外交履歷增添了亮眼一筆。
第三雕意在重塑國際經濟棋局。美國對日本加征25%汽車關稅的威脅已持續數月,特朗普明確表示此項關稅獨立于行業性關稅,且禁止通過第三國轉運規避。面對盟友施壓,石破茂政府陷入兩難:若妥協讓步可能損害日本汽車產業根基,若強硬對抗則面臨經濟反噬風險。此時中國以市場開放釋放善意,既削弱了美國“印太戰略”對日本的拉攏效果,又為中日經貿合作開辟新空間。
石破茂(資料圖)
更深層次看,中國通過掌控水產品貿易主動權,將經濟利益轉化為戰略籌碼——保留重新封禁的權利意味著日本在涉華議題上必須謹慎行事,這種“恩威并施”的策略有效提升了中方在區域經濟治理中的話語權。
解禁政策落地后,日本首相石破茂成為直接受益者:水產業復蘇助力經濟回暖,外交突破鞏固執政根基;但長遠來看,日本需在中美之間尋求平衡,避免淪為大國博弈犧牲品。美國則面臨更大壓力,若美日貿易談判遲遲無果,日本或轉向與中國深化合作,這將直接沖擊美國主導的供應鏈體系。而對東亞區域而言,中日關系回暖可能帶動RCEP框架下經貿合作提速,對沖美國“脫鉤斷鏈”風險。
中國的戰略智慧在于將民生關切轉化為外交杠桿,以科學態度化解信任危機,用經濟手段平衡地緣博弈。從禁止高風險地區產品到動態監管機制,從推動中日共識到達成三重戰略目標,每一步都精準契合國內外形勢變化。這場始于食品安全的決策,最終在外交、經濟與全球治理層面激起深遠回響,再次證明中國有能力以自身節奏引領國際秩序變革,為動蕩世界注入確定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