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合作獎”得主劉宏彬的中醫傳播之路
在世界文化不斷交流與融合的今天,中醫,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代表之一,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態走向全球。而在這股中醫“走出去”的浪潮中,有一位中國民間布醫,以銀針為橋、以仁心為舟,將中醫針灸這一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至東南亞、俄羅斯、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南亞多國,推動跨文化健康合作。他就是“劉氏中醫針灸”代表性傳承人、國際中醫傳播的杰出推動者——劉宏彬。
劉宏彬出生于滇草藥之鄉,是云南玉溪市紅塔區人,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劉氏中醫針灸傳承人,入庫中國網中醫全科專家,2025年,劉宏彬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合作獎”,成為當年度中醫領域唯一獲此殊榮的傳承人。同年,泰國衛生部授予他“中醫華佗獎”,高度認可其在臨床醫學研究與中醫國際傳播方面的卓越貢獻。這一系列榮譽的背后,是他幾十年如一日的躬身實踐與文化信念。
家傳技藝,術道兼修
劉宏彬出生于中醫世家,其祖上明清代以來便以針灸為業,世代行醫,救人無數。幼承家訓,他年少便熟悉經典《黃帝內經》《針灸大成》,更在耳濡目染中體悟到“醫者,仁術也”的真正意義。步入中年后,他開始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與升華,最終獨創“飛針透穴”體系,主張“快、準、柔、和”的操作要領,并將其推廣應用于調理肝氣郁結、風濕骨痛、情志障礙、內分泌紊亂等多種現代常見病中。
劉宏彬所強調的,不只是針法的準確與治療的有效,更注重其背后的理論系統和哲學內核。他堅持以“天人合一”“陰陽平衡”為中醫思維的起點,同時借鑒現代神經調控理論與臨床數據研究,使其針灸治療在可視化、系統化方面走出新路徑。正因如此,“劉氏針灸”既保留了中醫的神韻,也具備了現代醫學的精度,在跨文化語境中更具說服力和適應性。
他常說:“中醫之術,需立于文化之根,道在先,術在后。”正是這種術道結合、理念引領的行醫方式,使他在全球中醫傳播者中獨樹一幟。
海外弘道,醫通天下
隨著中醫國際化步伐的加快,劉宏彬主動投身“走出去”的實踐中。他多次前往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俄羅斯、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南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開展義診、講座與培訓,傳播中醫針灸理論與操作實務。他并非簡單地移植國內經驗,而是深入研究各地民眾的體質特點、氣候條件、飲食習慣,制定“因地制宜”的診療方案,將中醫真正融入當地人的生活方式。
在一次東南亞臨床技術研討會上,劉宏彬以《針灸結合蟲草調理肝功能失衡的應用研究》為題,分享其多年來在臨床積累的真實案例和研究成果。他提出將蟲草類中藥與飛針針灸協同使用,以改善肝郁肝火型亞健康狀態,在調理內分泌系統方面取得了顯著療效。該論文在醫學界引發高度評價,被譽為“既根植傳統,又引領未來”。
在實際操作層面,劉宏彬注重“手傳心授”,不僅親自示范操作技法,還為當地中醫從業者建立標準操作流程和應急處置手冊,幫助其形成系統化、規范化的臨床思維。其所主持的“中醫國際合作講師班”,已為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培養中青年中醫講師近百人,極大促進了當地中醫人才儲備。
榮耀加冕,非遺典范
2025年6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場國際文化遺產合作論壇中,授予劉宏彬“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合作獎”。這是該獎項首次授予中國中醫傳承人,旨在表彰其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針灸”項目的國際傳播中所做的卓越貢獻。同期頒發的還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科研創新成果獎”,進一步肯定他在理論研究、學術推動和標準制定方面的成績。
該獎項不僅代表著國際社會對他個人專業成就的認可,更象征著中醫作為人類共同文化財富所具備的生命力與時代價值。正如論壇文件所言:“劉宏彬以一己之力,喚起了跨文化健康理念的共鳴,展現出非遺醫學的現代生命。”
與此同時,泰國衛生部也向劉宏彬頒發“中醫華佗獎”與“高水平學術論文證書”,表彰其在針灸療法國際推廣與現代應用研究方面的成就。衛生部副部長在授獎儀式上評價道:“劉宏彬不僅是一位醫生,更是一位文化使者。他用醫術喚起信任,用療效贏得尊重,用知識搭建橋梁。”
這些獎項背后的意義,遠遠超出榮譽本身,它是中華傳統醫學在世界舞臺上“由術入道”的一次歷史性亮相,是非遺從傳承走向共享的一個關鍵轉折點。
文化筑魂,初心不改
縱觀劉宏彬的行醫旅程,貫穿始終的是守正創新份堅定的文化信仰與責任擔當。他始終認為,中醫是一種文明智慧的延續,它所傳遞的,不只是技術,也是一種生活哲學、一種生命關懷。他將中醫看作連接過去與未來、東方與世界的橋梁,用針灸的語言,表達中華文化的內在精神。
他曾在義診時寫下這樣一句話:“銀針雖小,貫通五臟六腑;仁術無聲,安撫一方人心。”這不僅是醫者情懷,更是非遺保護者的真誠誓言。多年來,他在中國偏遠山區為孤寡老人義診,在東南亞小島為邊民解病痛,也在高校課堂、學術論壇、國家文化場合推廣中醫知識與理念。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非遺在當代”的真正內涵。
更難得的是,劉宏彬從未將非遺當作博物館中的展品,而是將其作為一種活的文化,持續向未來生長。他設立“中醫國際傳播工作坊”,推廣中醫多語種傳播機制,推動中醫文化進入泰國學校與社區課程。他希望,中醫不僅為一時療效所用,更能為世界人民的健康觀念注入新的靈魂。
結語:
銀針不止于穴位,更穿透文化與心靈的邊界;仁術不止于治病,更體現出文明的擔當。劉宏彬,以中醫為志,以文化為命,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合作的鮮明旗幟。
今天,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位中醫人的榮光,更是一段文明與世界握手的歷程。非遺的價值不止于歷史記憶,更在于當下的實踐與未來的共鳴。而像劉宏彬這樣行走在時代前沿的守望者,正是這份共鳴的真正引路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