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華佗故里開出“法治良方”
——亳州譙城法院創新“四診合參”調解法打造基層治理新樣板
亳州是“華佗故里、藥材之鄉”,譙城區人民法院深挖本地中醫藥文化精髓,傳承華佗懸壺濟世的醫者仁心,實現中醫藥文化與現代治理理念的創造性轉化,推出“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調解工作法,將中醫“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思想深度融入基層治理,以系統性思維把握矛盾成因,以辯證思維分析矛盾演變,構建全周期閉環式矛盾糾紛化解機制。
2024年,譙城區人民法院通過該機制調解及撤訴案件6691件,涉案金額達27.22億元,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了強大司法力量,繪就了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嶄新畫卷。
望診:觀社情、防未然,繪就“源頭治理”新畫卷
“這事兒是我不對,為了這點裝修款傷了咱倆多年的交情。”近日,一場特殊的“老友會”在譙城法院古城法庭調解室上演。被告握著原告的手誠懇道歉,原告當即回應:“這事兒翻篇了!”兩人相視一笑,冰釋前嫌。
“調解過程中,我們通過仔細觀察,發現當事人都很珍視長達20年的友情,就啟動了‘友情修復’調解方案,最終實現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古城法庭庭長劉善金說。
這起房屋裝修合同糾紛案件成功調解,是譙城法院“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調解工作法的生動實踐。
譙城法院打造“望診”工作模式,充分發揮7個人民法庭貼近基層、貼近群眾的優勢,深入村(社區)排查矛盾糾紛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將司法服務延伸到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
法官“望診”,除了察民情,還要抓源頭、治未病,防患于未然。譙城法院構建“周分析、月研判、季評估”遞進式矛盾糾紛預防機制,推動司法職能向前端延伸,實現矛盾糾紛源頭預防、實質化解。2024年,國家、省信訪局轉辦件同比下降39.6%,市區領導轉辦來電件下降29.6%。
聞診:納民意、紓民困,譜寫“民聲直達”新篇章
譙城法院建立“三聽三解”民聲直通機制,架起“執行接待橋”“基層接待橋”“院長接待橋”,暢通訴求渠道,打造立體化傾聽網絡,讓群眾訴求聽得到、情緒疏得通、問題解得開,做到即時解答、限期解決、聯動解紛。
“執行工作機動性強,執行法官經常需要外出辦案,核實線索、查人找物、處置財產,一個電話來了‘說走就走’,‘不在家’是常態,這導致當事人聯系執行法官時常常出現無人接待或無人接聽電話的情況,對法院執行工作產生‘人難找、事難辦’的誤解。”譙城法院黨組成員、執行局局長曹友喜說。
該院執行局細化工作流程、明確工作職責,在執行服務中心大廳墻上張貼值班表,上面清楚地注明每個工作日值班的執行法官的姓名及聯系方式,值班接待人員包括執行局領導,快執、普執團隊執行法官,終本團隊執行法官等。“每個工作日都有執行法官在固定時間、固定場所公開接待,來了就能找到人。”
在公開接待的時候,執行法官登記訴求,告知當事人案件辦理進程,溝通案件辦理情況。能現場解決的問題現場解決;不能現場解決的,下督辦單,限定期限解決問題。特別是加強終本接待,實現終本案件動態管理,確保終本案件“有人管、管到位、管到底”,徹底打消當事人“案件終本后沒人管”的顧慮。
除集中公開接待,譙城法院還在執行服務中心大廳設立日常接待窗口,同時接受電話咨詢、舉報。
自2023年2月份執行局實施公開接待制度以來,共接待當事人12762人次,現場為當事人解決問題10862件,下發督辦單130件,督辦事項完成率達98.4%。
譙城法院通過不斷優化“三聽三解”反饋閉環機制,建立“傾聽登記—情緒疏導—訴求分類—分類處置—滿意度回訪”五步工作法,實現“民意落地”。2024年以來,通過“院長接訪日”“庭長接待日”,接待群眾197人次,收到群眾訴求和意見建議152條,辦結回復率達100%,實現“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十九里法庭面對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問診:匯眾智、聚群力,構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譙城法院立足基層治理實際,建立“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三問”工作機制,推動矛盾糾紛化解從“被動應對”向“主動治理”轉變,實現精準把脈、對癥下藥、標本兼治,推動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新格局。
多次實地勘察現場、走訪兩任村干部、與有關部門積極溝通……近日,譙城法院十八里人民法庭成功化解一起以排除妨害為由的涉土地使用權糾紛,避免原被告沖突升級。
原告吳某某稱被告擺放的機器設備堵住其門前出路,經過村干部歷時多年多次主持調解,雙方始終未能達成一致調解意見,原被告親屬甚至因此產生肢體沖突。原告起訴至法院,請求法院判令被告排除妨害,清除堆放在原告門前的障礙物。
為徹底化解矛盾,十八里人民法庭負責人張鵬法官利用周末到現場勘察,并走訪了現任和前任村干部,了解到原告主張要求排除妨害的房屋已許久無人居住,要求被告清除雜物的目的在于準備拆除舊房重建新房,按照房屋現有位置留出大門方便日后出行。
“排除妨害案件構成要件的關鍵之處在于,如果不能滿足最低限度的通行標準才能要求行為人排除妨害,顯然在本案中原告完全可以選擇其舊房西側新建的道路用于日后建成新房的通行……”充分了解案件爭議后,法官對原被告進行釋法說理。
法官協同兩任村干部從“遠親不如近鄰”的角度出發做雙方思想工作,截至現場勘查之前,原告在其舊房西側修建的同樣可以用于出行的路面已經鋪設完成,該起糾紛最終以原告撤訴畫上句號,一起糾紛終于化解。
譙城法院組織開展“法官進網格”活動,法官常態化走訪村(社區)和企業,收集社情民意、企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組建多元化調解隊伍,建立“大藥行”調解室,2024年為藥商提供各類法律咨詢678人次,調處賒銷買賣等糾紛159件,涉及金額2000余萬元。聯合亳州市物業管理協會,共同對物業服務合同糾紛進行“全鏈條”化解。
古城法庭搭建“連心橋”“同心橋”“普法橋”助推鄉村治理法治化。
切診:破難題、促和諧,打造“精準施治”新樣板
切中癥結,對癥下藥,方能解民困、促和諧。
“為促進小區和諧穩定及物業公司健康發展,特建議你公司針對上述服務瑕疵認真整改,努力提升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形成物業和業主攜手共建的良好局面……”近日,譙城法院向譙城區一家物業公司發出司法建議書。
辦案法官馮占領介紹,他在審理案件時,發現多起譙城區某物業公司起訴業主的物業服務合同糾紛案件。經審理查明,該物業公司在案涉小區未嚴格按物業服務合同約定對公共區域及公共設備進行維護和管理,存在清理垃圾不及時、車輛亂停、電梯不完全開放等情況。為此,他向該物業公司發出一份司法建議書。
“增加保潔人員,提高垃圾清運頻率;加強電梯維護和定期檢查,確保電梯隨時正常開放使用;加強車輛管理,并對業主加強宣傳……”收到司法建議書后,該物業公司制定了一系列改善物業服務的措施。
兩個月之后,當辦案法官再次隨訪該小區時,發現小區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有了明顯改觀。“改進物業服務后,業主認同感提高了,我們和業主的關系也越來越融洽了。”該物業公司負責人說。
“通過‘望、聞、問、切’,實現從矛盾預警到化解的全流程動態管理。在‘望診’環節建立風險排查機制,在‘聞診’環節完善訴求表達渠道,在‘問診’環節開展精準把脈分析,在‘切診’環節實施靶向施策,形成‘預防—調處—化解—反饋’的完整工作閉環,觀察民情、傾聽民聲、問計于民、切中癥結。”譙城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韋瀟軼說。
韋瀟軼表示,該院將持續深化發展這一工作法,通過健全“辨證施治”的調解體系、完善“標本兼治”的治理機制,以守正創新的思維和務實有效的舉措,不斷提升基層治理的精準性和實效性,共同繪就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善治新圖景。(陳璐 劉景俠 文/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