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船每天準時停泊在岸邊,等候菜農上船
7月6日凌晨4時17分,當城市還在沉睡,65歲的何春保已經用船槳攪碎了嘉陵江的晨霧,妻子王明華正將十件橙紅色救生衣在船舷掛成一排。這是他們守護閬中市江南街道龍王灘碼頭的第13541個黎明——37年來,這對夫妻的作息始終比江水醒得更早。此刻,近20束手電光正從山間小道匯向龍王灘碼頭,背簍里新摘的豇豆還掛著露珠,竹籠中的土鴨不時撲棱翅膀,這是獨屬于川北鄉村的“破曉交響曲”。
▲天還沒亮,準備乘船的菜農用手電光照亮前行的路
5時05分,68歲的王正容緩步踏上甲板,背簍里新摘的絲瓜還帶著泥土的芬芳。“3點鐘我和老伴就打著電筒下地了……”老人用袖口擦拭著菜筐,指甲縫里嵌著洗不凈的菜漬,“趕不上頭班船,菜就賣不出個好價錢。”在她身后,十來個銀發菜農的背簍里,青筍用稻草捆得齊整,活鴨的腳踝系著紅繩——這些細節都是古城早市辨別“農家鮮貨”的暗號。
▲在渡船里的短暫時光也是大家難得的空閑時間,菜農們總會分享一些趣事
▲菜農們拄著拐棍上岸
▲68歲的王正容(右)在早市賣菜
江面因夜雨上漲了2米,閬中市地方海事處執法員楊洪的巡邏艇緊貼著渡船航行。探照燈掃過湍急的漩渦時,他對著擴音器喊出的每個字都混著柴油機的轟鳴:“大家一定要穿好救生衣,注意安全!”
龍王灘碼頭地處兩江交匯處,這條航線一直是龍潭社區菜農前往古城最便捷的通道。“1988年接船時,坐船賣菜的還是這些人。”何春保望著船艙里佝僂的背影說。江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屈甫田感慨道:“公路通了,年輕人開車繞8公里去賣菜,可老人們還是舍不得,2元船票,10多分鐘就能到對岸,又快又省錢。”
泛黃的航行日志記錄著時代變遷:20世紀90年代單日最高載客量超200人,2017年開始每天接送乘客減少至二三十個,2024年日均載客量不足20人。“不是算經濟賬的時候,”何春保撫摸著船舷上深淺不一的繩痕,“雖然渡船收入微薄,但閬中市將渡船運營納入民生兜底保障,有財政補貼,票價十多年沒有上漲過。這些老人年輕時坐船送公糧,現在坐船賣菜,渡船就是他們的腿。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就要把渡船一直開下去。”
當朝陽為古城墻鍍上金邊,菜農們沖向市場的腳步驚飛了江鷗。嘉陵江的晨光里,這艘老渡船劃出的不僅是航跡,更丈量著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的溫度,承載的不僅是貨物,更是沉甸甸的人情味。
來自:南充晚報
聲明:轉載出于宣傳服務廣大市民、弘揚正義、正氣、警示之目的等,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聯系本平臺,我們將及時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