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揚子晚報此前報道,近日,有網友對上海博物館售賣的“蝠桃瓶”冰箱貼文創提出質疑,認為其“發光功能”與“瓶底開孔”設計,易讓人聯想到該文物流落海外時被改造成燈座的經歷,涉嫌“不尊重歷史”。
對此,上海博物館于7月9日正面回應稱,文創開發始終秉持尊重歷史、結合文物特質的原則,且已征詢捐贈人意見,相關瓷瓶臺燈類文創已銷售近三十年。
上博“蝠桃瓶”文創 圖片來源:上觀新聞
據上觀新聞報道,引發爭議的清雍正粉彩蝠桃紋橄欖瓶是清代粉彩工藝的巔峰之作,瓶身繪有八只壽桃與一對蝙蝠,寓意“福壽雙全”。這件珍品由香港收藏家張永珍捐贈給上海博物館,而在2002年之前,它曾在美國里德家族中作為臺燈使用了四十年。
關于該花瓶的來歷,里德家族僅能追溯到1920年左右便為家族所有。上海博物館陶瓷研究部副主任陳潔介紹,清宮瓷器流入歐美途徑多元,既有外交禮物(自康熙起便有相關記載),也有其他貿易或流傳方式。里德家族對這件花瓶十分珍視,因瓶身呈橄欖型、重心在中央,為防止被家中孩童或寵物撞翻,他們在瓶中下部填入沙土、上部塞舊報紙以穩固瓶身,并非網傳的“填入拌著狗糞的沙泥”。當時家族并不知曉其為文物,僅當作工藝品擺放,后經拍賣行鑒定才發現是稀世珍寶。
2002年,該瓶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4150萬港幣成交,創當時清代瓷器拍賣紀錄,買家正是張永珍。出身文物鑒藏世家的她深知其價值,且因生于上海,于2003年毅然將其捐贈給上海博物館。2004年,上博為其舉辦捐贈展,此后長期陳列,讓這件漂泊的文物得以“歸家”。
對于里德家族將蝠桃瓶改為臺燈的行為,復旦大學教授劉朝暉解釋,這是當時歐美用精美瓷器做臺燈的風尚所致,且家族為避免損壞瓶身,采用了外部走線、加銅底座的方式,并未破壞器物本身。這種跨文化的器物改造并非個例,中國瓷器在中東常被鑲嵌寶石,在歐洲則會添加金屬裝飾以適應當地使用習慣或室內風格;同樣,清宮也會改造歐洲琺瑯、日本漆器以滿足本土需求。2021年上博“東西匯融”特展中,就有明代青花筆筒在英國被改造成西式蓋杯的展品,這類再裝飾行為并非“糟蹋文物”。
上博“蝠桃瓶”文創 圖片來源:上觀新聞
上海博物館表示,文創開發始終以“尊重歷史、理解文物特質”為原則,且會征詢捐贈人意見。早在1996年人民廣場館開放時,上博就有了文創商店;2004年蝠桃瓶入藏后,相關文創研發啟動,其中瓷瓶臺燈是早期產品之一,至今已銷售近三十年。據上博保管部副主任張東回憶,上博文創向來注重創新而非簡單復制,例如曾將瓷器、青銅器紋樣轉化為絲巾設計,其中蝠桃瓶主題絲巾還入選上海特色產品。目前,以蝠桃瓶為元素的文創已有41種,此次引發爭議的冰箱貼,是為滿足觀眾需求推出的近百款文物冰箱貼之一,設計內置燈光是為展現陶瓷的瑩潤光澤感。
針對此次爭議,上海博物館還指出,有大量新注冊用戶跟風發帖,反復提及某款游戲,惡意評論并拉踩引戰,另有炒作者借此為自身售賣達到引流目的。
此外,上海博物觀還表示,未來將繼續秉承“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創作理念,積極聆聽觀眾意見,不斷推陳出新,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回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