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必須是個完美媽媽":恐懼驅動的育兒
李婷(化名)是一位家長,35歲,兒子7歲。她每天的生活像一張精確到分鐘的日程表:
- 6:00 起床做有機早餐
- 16:30 陪孩子練琴(即使自己發燒也要堅持)
- 21:00 檢查孩子作業,錯一題就焦慮得睡不著
"我一刻都不敢放松,"她攥著咖啡杯的手在發抖,"萬一他將來不如別人,那一定是我的錯。" 這句話暴露了真相:她的育兒動力不是愛,而是恐懼——恐懼孩子失敗,恐懼被人評價"不是好媽媽",恐懼自己"毫無價值"。
為什么我們會把育兒變成KPI?
直到她參加自動自發線下課程,聽黃導說:" 愛自己愛別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對自己負責。"但今天的社會,卻給媽媽們套上三重枷鎖:
1. 社會比較的恐慌
- "別人孩子3歲背古詩,我家孩子還在玩泥巴"
- 媽媽群里的打卡、排名、升學數據…像無形的鞭子
2. 自我價值的綁架
- 許多媽媽坦言:"除了帶孩子,我不知道自己還能干什么"
- 孩子的成績單成了自己的成績單
3. 代際創傷的傳遞
- "我爸媽當年就說我不夠好,現在我要證明他們錯了"
- 通過孩子來彌補自己童年的缺失
一位媽媽強迫5歲女兒每天寫10頁字帖,只因自己小時候被嘲笑"字像狗爬"。直到孩子哭著說"媽媽我手好疼",她才突然驚醒:她不是在養孩子,是在養自己未愈合的傷口。
當母親是唯一身份,孩子就失去了真正的媽媽
這種"育兒KPI化"會帶來兩個致命后果:
1. 孩子活在窒息的愛里
一個初中生的心理咨詢記錄:"我媽說她的幸福全靠我,我連考試手抖都怕對不起她" 。
2. 母親在奉獻中枯萎
-42歲的王女士在兒子考上重點高中后突然抑郁:"我突然不知道活著還有什么意義"
這不是愛,而是愛的仿制品——真的愛應該像陽光,溫暖而不灼傷;而恐懼驅動的愛像探照燈,刺眼又令人窒息。
先活成"人",才能做好"母親"
孩子不需要一個完美的母親,他需要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榜樣:
- 會累但懂得休息的母親
- 會犯錯但愿意道歉的母親
- 有自己熱愛之事的母親
因為教育從來不是雕刻孩子,而是點亮自己。"你不需要用孩子的成功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 ,看見過去時間對自己帶來的影響,而這需要系統的成長和學習,歡迎你了解更多關于自動自發思想的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