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滋養的優質食材
陽曲的羊,是喝著汾河水、啃著黃土坡上的苜蓿長大的。這里的山,是太行余脈的褶皺,溝壑縱橫間藏著千百年的風霜;這里的水,是汾河的支流,清冽中帶著黃土的厚重。羊群在這樣土地上奔跑,肉質緊實而不膻,內臟豐潤而鮮美。當北風掠過梯田,羊群在霜雪中蜷縮時,陽曲人便知道,該熬一鍋老湯了。
街巷飄香的美食誘惑
“羊雜割”又稱“羊雜碎”,是太原陽曲縣的一道地方名小吃。行走在陽曲的大街小巷,無需刻意尋覓,那股混合著胡椒辛香與醇厚骨湯氣息的獨特味道,就像一條無形卻有力的繩索,牽引著食客的腳步。一家家經營羊雜割的小店星羅棋布,店面或許不大,卻總是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生意紅火得如同燃燒正旺的篝火。每家小店都有著自己的獨門秘籍,老湯配方各不相同,配料也各有巧妙,正是這些細微的差異,造就了羊雜割口味的百花齊放,每一家的羊雜割都像是一場獨一無二的味覺盛宴,讓食客在探索中收獲無盡驚喜
跨越時空的傳奇溯源
陽曲人對羊雜割的熱愛,已延續了數百年的時光,其歷史的長河可追溯至元朝。“雜割” 這個獨特的名字,背后還有一段傳奇佳話。相傳,元世祖忽必烈率元軍從晉地踏入中原,其母莊圣太后隨軍途中不幸感染疾病。名醫許國楨妙手回春,將太后治愈,自此成為太后寵信的御醫。許國楨的母親韓氏隨子侍奉莊圣太后,她將羊下水精心洗凈、煮熟,再佐以大蔥、辣椒,簡單的食材在她手中幻化成了美味。太后品嘗后,贊不絕口,當即賜名 “羊雜酪”。從此,這道美味如同蒲公英的種子,在民間落地生根,逐漸流傳開來,成為深受大眾喜愛的民間風味小吃,歷經歲月洗禮,愈發香醇濃郁。
“雜”出靈魂的百味交融
羊雜割的靈魂,全在一個“雜”字。羊頭、羊蹄、羊肚、羊肝、羊心、羊肺,甚至羊血,這些看似平凡的食材,在陽曲人的手中匯聚一堂,并非雜亂無章的堆砌,而是一場精妙的味覺交響。正如那句 “五臟六腑聚一堂,才是人間煙火氣” 所言,這些曾被視作 “下貨” 的食材,在此處成了大地最慷慨的饋贈——它們在山野間吸足陽光雨露,帶著草木清氣;又在老湯里歷經晝夜翻滾,浸滿骨香與料韻,最終在碗中完成風味的和解與交融。
羊肚的脆韌、羊腸的綿密、羊肝的微苦回甘、羊血的嫩滑,在滾燙的湯里彼此成就。沒有誰搶占風頭,卻各有各的風骨,像陽曲的山與水,溝壑與平川,在看似 “雜” 的表象下,藏著最和諧的共生。一勺入口,先是骨湯的醇厚打底,接著是內臟的鮮香層層鋪展,末了被陳醋的酸冽輕輕一提,百般滋味在舌尖流轉,不疾不徐,卻自有千鈞力量,將大地的饋贈與人間的巧思,都融成了一碗熨帖身心的溫暖。
夜漸深,鋪子的燈還亮著,銅鍋里的咕嘟聲依舊。這聲響,從元朝的軍營傳到今日的街巷,從祖輩的灶臺傳到兒孫的碗里,一碗羊雜割,暖了胃,更暖了陽曲千年的悠悠時光。
(來源:陽曲微訊)
(責編 黃晶 助編 劉靜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