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明見局
作者|柯柏妮
7月9日,港交所的鐘聲為極智嘉敲響時,這家由鄭勇在2015年創立的企業,完成了從清華計算機系FIT樓地下室到全球資本市場舞臺的跨越。
作為全球AMR倉儲機器人第一股,其上市不僅是一家企業的里程碑,更標志著中國TO B機器人企業在全球化商業驗證中的階段性成功。
資本追捧背后的產業邏輯
據悉,極智嘉此次IPO的市場熱度創下多項紀錄,香港公開發售超額認購133.62倍,國際配售獲30.17倍認購,這一數據在2025年港股科技板塊中位居首位。主權財富基金、國際長線基金等機構的集體涌入,本質上是對其商業模式的認可。
根據招股書數據,公司此次全球發售1.614億股H股,募資凈額22.06億港幣,定價16.8港幣/股,上市首日市值突破218億港幣。
這種資本熱度源于其獨特的市場定位。作為連續六年蟬聯全球倉儲履約AMR市場份額第一的企業(2024年市場占有率9%),極智嘉已形成“技術 - 產品 - 市場”的正向循環。
從財務數據看,2021至2024年營收復合增長率達45%,2024年營收24.09億元;經調整凈虧損從2022年的8.21億元收窄至2024年的0.92億元,虧損率連續四年大幅下降。這種“高增長 + 虧損收窄”的曲線在TO B機器人行業十分難得。
全球化布局是其差異化優勢的核心。截至2024年底,極智嘉在全球40多個國家部署超過1500個項目,70%以上收入來自海外。其中,美國市場占比26.1%,亞太地區占比28.1%。
更關鍵的是,海外業務毛利率達46%,這種“中國技術 + 全球市場”的模式打破了傳統制造企業依賴單一市場的局限。
商業化能力的四重突破
極智嘉的十年發展,實質是完成了TO B機器人企業最難的四重驗證。
技術可行性驗證始于2015年。創始人鄭勇在考察亞馬遜倉庫后發現,物流機器人在中國存在市場空白。憑借在ABB的5年行業經驗與投資經歷,他聯合擁有130項專利的李洪波在清華地下室啟動研發。2016年“雙 11”前,他帶領20人的團隊用三個月完成首代產品落地,為天貓超市提供“貨到人”解決方案,這是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實用的關鍵一步。
產品可靠性驗證體現在交付能力上。極智嘉建立了48個全球服務站點和13個備件中心,實現了7×24小時全天候響應。如為香港STORK UP電商在12天內完成智能倉部署,這種快速落地能力背后是標準化模塊與定制化開發的平衡。截至2024年底,其累計交貨量達5.6萬臺,千臺級項目在全球多個物流中心穩定運行。
成本可控性驗證通過規模效應實現。2020年機器人銷量破萬臺,202年完成第二個萬臺銷量,產量提升推動單位成本下降。2024年整體毛利率34.8%,較2021年的10.1%顯著提升,其中倉儲履約AMR解決方案毛利率達39%,證明其成本控制能力已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市場買單驗證的核心指標是復購率。2024年整體客戶復購率74.6%,關鍵客戶復購率84.3%。美國服飾企業S&S ACTIVEWEAR三年內五次復購,UPS在東西部倉庫部署超千臺設備,這種持續性采購說明其產品已成為客戶供應鏈的基礎設施。
團隊穩定性是這一切的基礎。四位創始人持股清晰,鄭勇38.14%、李洪波25.71%、劉凱與陳曦各18.08%,十年未出現核心成員變動,這種股權結構為長期戰略執行提供了保障。
TO B機器人的突圍路徑
極智嘉的上市為TO B機器人行業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在硬科技企業普遍面臨 “死亡谷”挑戰的背景下,其突圍路徑聚焦三個關鍵點:
首先是場景聚焦。與追求多場景覆蓋的企業不同,極智嘉早期專注倉儲履約場景,在電商、快消品等領域建立標桿案例后再拓展工業搬運。這種“單點突破 + 梯度擴張”的策略使資源集中于核心市場,2024年倉儲履約解決方案收入占比達82%。
其次是全球化節奏的精準把握。2017年進軍日本,2019年布局歐美,每一步都踩在當地物流自動化升級的節點上。通過本地化團隊建設(如在德國、美國設立業務中心)避免了“出海即水土不服”的常見問題,海外客戶中63家為《財富》500強企業。
最后是資本利用的效率。從2015年心怡科技的1000萬元天使輪到2021年E1輪融資后估值達150億元,極智嘉的融資節奏始終與業務發展匹配,每輪融資都對應關鍵節點,A輪用于首代產品開發,B輪支持出海,C輪加速全球化團隊建設。這種“融資 - 發展 - 再融資”的循環,使其在上市前完成5.6萬臺交付量的規模積累。
從行業視角看,極智嘉的案例證明TO B機器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在于技術參數的極致,而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根據灼識咨詢數據,全球倉儲履約AMR市場規模將從2024年的243億元增長至2029年的千億級,極智嘉所處的賽道仍有巨大空間。但其面臨的挑戰同樣明顯,工業搬運AMR毛利率僅12.1%,如何在新場景復制成功,將是下一階段的關鍵。
極智嘉的十年,是中國機器人企業從技術跟隨到全球領先的縮影。當5.6萬臺機器人在全球倉庫穿梭時,它們不僅搬運貨物,更在重塑全球供應鏈的效率標準。這種由中國企業定義的行業標準,或許是其上市背后更深層的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