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多家媒體發文: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以“兩重”“兩新”資金為抓手,加大新型城鎮化重點領域投入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表示,錨定到2035年基本實現新型城鎮化目標,要順應規律、把握趨勢,緊抓城鎮化動力仍然較強的關鍵時期,高質量推進新型城鎮化四大行動,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其中,要以“兩重”“兩新”資金使用為抓手,加大新型城鎮化重點領域投入。
一是加大“兩重”建設力度,支持符合條件的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現代化都市圈培育、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提升等標志性重大項目建設,因勢擴圍下沉至人居環境、市政設施、產業配套等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重點領域。二是針對老一代、新生代、新世代等不同類型農業轉移人口群體的消費特征和需求,制定差異化的消費品以舊換新接續政策,納入“兩新”專項支持范圍。三是允許人口流入城市利用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等資金,加大閑置存量土地回收和存量商品房收購力度,持續擴大農業轉移人口保障性住房供給。
下面就進行簡要的解析:
十年前那場棚改,像一劑強心針扎進了三四線樓市的靜脈。央行PSL(抵押補充貸款)開閘放水,數萬億資金奔涌,硬生生“買”出了一場“漲價去庫存”的魔幻現實。房子賣了,庫存清了,賬面上皆大歡喜。
十年后的今天,“三大工程”重裝上陣,棚改(尤其是城中村改造)被賦予了“消化存量房”的新使命。可市場里的氣氛,卻遠沒有當年那般亢奮。疑慮寫在臉上:這熟悉的配方,在2025年,還能有幾分當年的神效?
67%的城鎮化率,像一道無形的天花板。 2015年,城鎮化率還在56%的爬坡期,農民進城是洶涌的潮水;如今,潮水漸平,空間收窄,動力結構已然生變。重啟棚改,絕不是簡單的“復制粘貼”,它必須在全新的棋局里,找到自己的落子點。
一、新棚改的引擎:“兩重”“兩新”的錢袋子指向哪?
最近,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的一席話,給新時期的城鎮化和棚改定了調子,核心就是攥緊“兩重”(重大戰略、重大安全)和“兩新”(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這倆錢袋子:
1、“兩重”的錢,要花在刀刃上:
不再是撒胡椒面。這筆錢,明確指向“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現代化都市圈培育”、“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提升”這些標志性的大項目。更關鍵的是,它還要“下沉”——沉到人居環境整治、市政設施升級、產業配套完善這些城鎮化真正的短板和軟肋上。這意味著什么?棚改的錢,必須和“讓人留得下”綁在一起。光給個安置房鑰匙?不夠!得配套好產業,修好路,通好管網,讓進城的人有奔頭,城市才有活力。錢要跟著“能扎根”的項目走。
2、“兩新”政策,盯上新市民的錢包:
決策者眼睛很毒,看到了老一代農民工、新生代、甚至更年輕的“新世代”,消費習慣和需求天差地別。新政要求,得針對這些差異,搞量身定做的“以舊換新”政策,家電、家具、甚至汽車,都能納入“兩新”的支持范圍。這招妙在哪?它不僅僅是為了刺激消費數字好看,更是要讓新市民的生活品質真提升,讓他們在城里“樂業”之后,能真正“安居”,有歸屬感。從“有地方住”到“過上好日子”,這是一大步。
3、盤活存量的“尚方寶劍”:
這次給了人口流入城市一個明確的“工具箱”——超長期特別國債、地方政府專項債這些硬通貨都能用。用來干嘛?核心就兩條:加大收閑置地、買存量房! 這就是官方蓋章的“去庫存”主路徑之一。棚改安置房哪里來?不再是拼命蓋新的,而是大規模轉向市場“掃貨”收購(“以購代建”)。買來的房子干嘛?直接轉化為保障房供給,給進城的農業轉移人口安家。這一招,理論上能實現“安置需求、市場減壓、保障房擴容”的三贏。效果如何?且看執行。
二、同與不同:2025棚改的“藥效”會打折嗎?
1、相似點:去庫存,還是那個KPI。 2025版的棚改(尤其城中村改造),核心任務之一,依然是消化那些賣不動的房子。房票安置(60多個城市在推)、政府直接下場收購(像廣州那樣買6000套),是主流玩法。錢從專項借款、專項債(25個省市憋著4700多億的勁)、特別國債里來。這和2015年通過PSL“造需求”買房子,目的上確實一脈相承——都是沖著庫存去的。
2、根本差異:時移世易,目標也升維了。
(1)城鎮化階段: 56%到67%,增量見頂,存量優化成了主旋律。指望再來一波“農民進城掃光庫存”的戲碼?難了。
(2)錢袋子與玩法: 當年央行PSL那種“大水漫灌”難再現。現在講的是市場化、多元化融資組合拳(專項債、特別國債、地方錢、社會資本一起上),更強調“精準滴灌”、“錢跟項目走”。地主家也沒余糧了,得省著花、花在關鍵處。
(3)痛點升級: 2015年主要是“房子太多賣不掉”(高庫存);2025年呢?是“房子多 + 大家不想買/買不起(尤其三四線)+ 房價收入比嚇人 + 信心不足”的“四重暴擊”。棚改能啃掉一部分庫存的硬骨頭,但對提振整體購買力和市場信心?它獨木難支。
(4)目標多元: 如今的棚改,是“三大工程”和新型城鎮化戰略的一環。它身上背著改善民生(告別破舊危房)、提升城市抗風險能力(安全韌性)、促進產業和人口匹配、以及最關鍵的——消化閑置資產等多重任務。任務欄早就塞滿了,遠不是當年那個單純的“樓市清道夫”。
(5)20年以上的老房子,優先“微改造、精更新”。大規模造新城、制造海量新需求的場景,一去難返了。城市更新,進入“繡花”時代。
三、新市民進城:房票之后,飯碗和身份才是真考驗
67%城鎮化率下的“農民進城”,核心矛盾早就從“有沒有房住”,變成了“能不能站穩腳跟、真正成為城里人”。國家發改委新政強調的“精準聚焦”和“激活消費”,就是沖著這個痛點去的:
1、產業和飯碗是命根子: 錢要“下沉到產業配套”,這釋放的信號再清楚不過:安置點不能是孤島!必須緊挨著工業園區、物流基地、服務業集群(像貴州銅仁那樣),創造出“家門口的飯碗”。不然,失地農民拿著補償款坐吃山空,或是只能打點零工,在城市里就是無根浮萍。
2、公共服務“一視同仁”是定心丸: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不是一句空話。孩子上學、看病報銷、社保養老,這些能不能和“老市民”一樣?這是硬指標。像成都等地試水“取消就業地參保戶籍限制”,就是在拆這堵無形的墻。只有真正實現“同城同待遇”,新市民的心才能定下來。
3、消費能力是融入的“溫度計”: 針對不同代際農民工搞“以舊換新”,深意在于提升他們的消費能力和生活品質。手里寬裕了,生活舒適了,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才會強,也才敢消費、愿消費,形成良性循環。
四、棚改“藥效”預判:局部發熱,全局難沸
綜合來看,2025年重啟棚改(特別是那些能有效利用“兩重兩新”資金的核心城市、強二線城市的重點改造區域):
1、在這些“局部戰場”: 去庫存的效果會比較“肉眼可見”。政府真金白銀下場收購存量房做安置房/保障房,直接抽走市場供應,對穩住甚至微微推高特定區域的房價,是有支撐的。算是一針“局部麻醉”或“強心針”。
2、廣大的三四線及非重點區域: 效果恐怕要大打折扣。沒有持續的人口流入和像樣的產業打底,光靠有限的房票和政府收購,很難點燃持續的購買熱情。這些地方的市場回暖,更得指望經濟大環境轉好、居民收入預期改善,以及更普適的刺激政策(比如房貸利率已經降到歷史最低,各地還在拼命出優化政策)。
3、對整個房地產大盤子: 棚改扮演的是“托底能手”和“結構優化師”的角色。它不是能讓整個市場“V型反轉”的猛藥,但能有效化解部分存量風險、實實在在改善一批人的居住條件、提升城市某些片區的品質,為市場整體企穩創造一些“小氣候”。至于房地產的根本性回暖?那得看宏觀經濟臉色、看老百姓的錢包和信心、看房地產稅這類長效機制怎么落子……是場系統工程。
五、新棚改,開啟的是城市“精修”時代
2025年的棚改,早已褪下“漲價去庫存”的急先鋒鎧甲,換上了“城市更新匠人”與“深度城鎮化推手”的新行頭。在“兩重兩新”資金的定向澆灌下,它的目光更聚焦:讓人住得好、活得有尊嚴;讓城市更安全、更有韌性;讓產業和人口咬合得更緊密。
這是一場更精細、更復雜、更需要智慧和耐心的持久戰。它的成敗標尺,不是制造了多少手握房票的“拆遷新貴”,而是看能否真正打通農民變市民的“最后一米”——讓安置房成為新生活的堅實起點,而不是迷茫的終點;是看能否盤活那些沉睡的存量資產,讓老舊社區煥發新生,成為有煙火氣、有文化味的活力場;更是看能否通過人居環境的提升、產業的支撐、公共服務的均等,構建起一個能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的城市生態。
棚改重啟,不是為了重溫舊夢,而是要寫下新篇——一篇關于房地產回歸居住本質、城鎮化邁向更高質量的新篇章。這副藥的效力,注定是緩釋的、深沉的,如同城市的生長本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