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瑞昌市一起涉嫌非法集資案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原瑞昌市民間資某本管理有限公司(后更名為"瑞昌市友某多疏浚服務公司")被指以地方背書為依托,吸納公眾資金近10億元,目前尚有1.63億元資金無法兌付,涉及當地919個家庭,其中多數為老年群體和弱勢群體。案件雖已進入司法程序,但涉案資金清退、責任認定等問題仍存爭議,引發群眾多次維權。
一、從"地方背書"到資金鏈斷裂:事件始末
(一)公司成立與更名歷程
2017年8月,瑞昌市民間資某本管理有限公司經瑞昌市地方金融工作辦公室批復成立,旨在"激活民間資本,服務實體經濟"。公司對外宣稱:有實繳資本5000萬元,市地方金融辦對經營過程全程監管;且注冊地址距地方僅500米左右。迅速獲得當地民眾信任,上至處級干部,下至普通百姓紛紛投資。
2021年7月,公司應地方"十四五""一縣一品"規劃更名為"瑞昌市友某多疏浚服務公司",承諾"業務主體和法律關系不變,原合同繼續有效"。當年10月,瑞昌市人大陳副主任在該公司召開疏浚產業研討會并指導工作,進一步鞏固了投資者信任。
(二)停業與兌付危機
2021年至2022年期間,瑞昌全市取締了十幾家融資公司,而唯獨友某多疏浚公司仍然繼續經營。2023年1月29日,友某多疏浚以"三年疫情影響"宣布停業,1.63億元本金無法兌付,涉及919個家庭。同年6月,公司與債權人成立債權委員會,簽訂"三年還清本金"承諾書,首個兌現日為2023年10月1日。
同年8月14日,公司負責人章涵某(又名章征某)在微信群中稱:"我們有個別領導不但愛財還貪色",暗示與部分官員存在不正當關聯。然而, 8月17日當地公安以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拘留公司三名負責人。這讓投資者錯愕不已,6年來響應地方號召支持地方建設,怎么就突然成了“非法參與人”?900多個家庭深感冤屈。2024年7月,瑞昌市檢察院提起公訴,案件目前仍在法院審判階段。
二、受害者群體:多為弱勢群體70歲以上老人占比超兩成
據受害者統計,919名受害人中,90歲以上4人,80多歲27人,70多歲131人,60多歲206人,50歲以上160人,40多歲86人。
受害者的遭遇令人心碎:80多歲的老人瞞著兒女存養老錢,如今血本無歸;有的靠撿破爛攢下的看病錢被卷走;72歲的張某某無退休金,需贍養98歲和92歲父母,投入的是一家三代積蓄;74歲的周某某無退休金,做過心臟支架手術,兒子過世后獨自撫養孫子,投入資金為孫子上學儲備;50歲的駱某投入英年早逝弟弟的積蓄,而弟弟留有一個腦癱孩子。
錢是老百姓的命,這些被掏空的家底子,相當于奪走了他們的命。資金無法兌付導致基本生活無以為繼,部分老人急火攻心身體惡化,有人寫下遺書,有人精神失常。碼頭鎮陳某因不堪重負,已于此前跳江自盡,這樣的悲劇還在持續上演。
2023年11月1日,數百名受害者聚集在瑞昌市地方門口,等待數小時希望見到領導解決問題,卻無人出面。幾位老人試圖進入地方尋求說法,竟被以"沖撞地方"為由抓起來,對三人無證拘留10-15天不等。
三、案件爭議焦點:公司運作存多項違規監管責任引質疑
(一)公司經營中的違規行為
虛假出資與抽逃資金:根據《江西省民間融資機構備案管理指引》,民間資某本管理公司需實繳資本5000萬元,但股東涉嫌虛假出資、抽逃資金,瑞昌市金融辦卻稱"已驗資",抽逃問題至今未查清。
資金用途違規與惡意斂財:吸收資金未投入實體項目,主要用于"借新還舊"和短期過橋業務,收益無法覆蓋成本,導致未兌付金額從1.2億元增至1.63億元。2023年1月24日(停業前5天)仍在吸資。
隱瞞重大信息與虛假變更:2021年7月,省地方要求“民間資本公司清零退市”,但公司隱瞞該消息,通過“過賬”制造“清零假象”,實際1.2億元未兌付,轉而以“友某多疏浚”名義繼續吸資。
賬外操作與利益輸送:2019年起租用40張私人銀行卡交易,2020-2021年春節期間購買高檔煙酒超27萬元,發放紅包4.6萬元,向瑞昌市相關部門支付贊助費1萬元。章涵某還稱"辦理三個公司證件花費3000多萬元打理關系"。
(二)相關部門監管失職
監管流于形式:根據贛金發〔2016〕7號文件,市縣金融辦應對民間融資機構"加強日常監管,定期檢查",但案涉公司6年經營中從未收到罰單,反而多次獲"合規獎勵"。受害者質疑,該公司距地方僅500米,運營6年間多次接受領導檢查卻從未被處罰,甚至在2021-2022年當地取締十幾家融資公司時仍正常經營,監管部門存在明顯履職不到位。
隱瞞退市要求,誤導百姓:2021年省地方要求“民間資本公司清零退市”,但瑞昌市金融辦未督促落實,直至2022年1月才公告“公司已清零”,且未告知百姓真相,導致資金轉移至“友某多疏浚”繼續沉淀。
公職人員參與,加深百姓信任:多名公職人員在公司兼職(如王某霞、李某林夫婦),領取離職補貼(余某6萬元、王某霞6.3萬元);司法局人員兼任法律顧問,領取交通、電話費;退休及在職處級、科級干部獲取利息傭金;2021年10月,市人大副主任在公司開會時鼓勵"擼起袖子加油干",讓百姓誤以為公司"有地方背書"。
(三)司法處理引發爭議
2025年4月,中央第十五巡視組進駐江西后,受害者向巡視組反映情況,信訪件由巡視組轉交瑞昌市地方辦理。但后續處理引發新的爭議:
2025年6月第二次開庭,檢察院將涉案金額由1.63億元更改為1.12億元,扣除部分利息、提成及已追回的700多萬元,受害者認為此舉減輕了被告人刑責。
對于"下車人員"(已兌付本金或獲取收益者)的3500萬元利息傭金,相關部門以"無先例"為由不予追繳,這與《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條例》中"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非法集資中獲取經濟利益"的規定相悖。
主辦法官明確表示"利息傭金追繳不在法院職責范圍",而瑞昌市金融服務中心回復稱"待法院判決后按結果執行",形成責任真空。
四、最新進展:中央巡視關注下的處置困局
2025年4月,中央第十五巡視組將該信訪件轉交瑞昌市地方后,當地采取勸訪阻訪、更改公訴內容等措施,受害者核心訴求未獲回應。公司負責人案發前轉移的財產,現有司法程序難以追討。
2025年6月5日,江西省委尹書記強調,要"較真碰硬辦理中央巡視組移交信訪件,及時解決群眾合理訴求",但瑞昌市的具體處置仍未體現這一精神。從2023年事件發生至今,兩年時間過去,900多個家庭仍在苦苦等待一個合理的解決,他們期盼今年能得到滿意答復。
五、深層反思:一場本可避免的民生危機與核心訴求
瑞昌"友某多疏浚"案是地方金融監管漏洞、權力不規范與民生保障缺失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地方紅頭文件批準到領導站臺,從默許公職人員牟利到對違規"六年無罰單",監管失守讓民眾陷入"官方背書"陷阱。當919個家庭中近七成是60歲以上老人,他們的養老錢、救命錢被卷走,這場危機已觸及社會公平與民生底線。
當前,中央第十五巡視組的關注與江西省委"較真碰硬"的部署,為案件破局提供契機。919個家庭的核心訴求清晰而迫切:
全面追贓挽損:依法追繳包括3500萬元利息傭金在內的全部非法所得;徹查涉案人員轉移的財產,最大限度彌補損失。
公正司法裁決:嚴格依據法律認定案件性質,區分"非法吸收公眾存款"與"集資詐騙",確保刑責與罪行相適應,同時,追究民間資本股東抽逃5000萬元實繳資本的刑事責任及民事賠償。
建立長效機制:完善民間融資機構全流程監管體系,建立"地方背書"責任追溯制度,杜絕類似"合法外衣下的非法集資"重演。
在此呼吁廣大百姓,一定要看好自己的錢袋子,警惕任何有"官方背景"的高息理財誘惑,避免類似悲劇重演。這些訴求不僅是919個家庭的期盼,更是對法治尊嚴與社會公平的呼喚。每一筆被非法侵占的資金背后,都是一個個家庭的破碎與絕望;每一次監管的缺位與司法的爭議,都在不斷消磨民眾對地方的信任。唯有打破利益藩籬,踐行"較真碰硬"承諾,才能慰藉受損民生,矯正失衡公平,重塑民眾對法治的信仰和對地方的信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