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當前武器研發(fā)的重要方向之一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對抗策略,這一理念在反無人機技術領域表現尤為突出。配裝自動步槍的無人機、拋網型無人機、干擾系統搭載無人機等創(chuàng)新反制方案的涌現,本質上是基于對“防空導彈系統并非反無人機最優(yōu)解”的認知。其核心動因在于,當打擊目標為價值僅數百美元的無人機時,使用單價數萬美元的導彈實施攔截,經濟性顯然失衡。俄羅斯《消息報》對此類現象展開了專項分析報道。
一、為何傳統防空系統反無人機存在資源錯配?
無人機技術的戰(zhàn)場大規(guī)模應用已深刻重塑現代戰(zhàn)爭形態(tài)。當前,所有軍事強國在推進軍事能力建設與裝備研發(fā)時,均將反無人機列為重要議題,相關探索既涵蓋傳統防空系統的針對性升級,亦涉及非傳統創(chuàng)新方案的拓展。
傳統反制手段是防空系統的專項改造,例如將其功能定向適配于無人機對抗。如:2025年6月底,俄羅斯技術國家公司宣布為“鎧甲”防空導彈系統配套最新小型導彈;美國則聚焦地面發(fā)射裝置與機載打擊系統的升級,計劃于2026年批量生產專用于反無人機的“間接火力防護能力改進型2”(Indirect Fire Protection Capability Inc 2)系統,其技術路徑仍以雷達探測與導彈攔截等傳統裝備為核心。
此類方案的核心缺陷在于效費比失衡。當打擊對象為價值僅數百美元的FPV無人機時,采用單價數萬美元的導彈實施攔截,其經濟合理性顯著存疑。
基于此,俄軍當前在前線反無人機作戰(zhàn)中,已優(yōu)先選用更具時效性與靈活性的FPV無人機系統。該方案的優(yōu)勢體現為低成本與高可及性,但局限性亦顯著:面對高速目標時攔截效能受限;人工操控模式下對操作手專業(yè)技能要求嚴苛。此外,固定翼無人機亦可作為補充方案,進一步拓展反制手段的多樣性。
二、無人機反無人機的多元技術路徑
當前,無人機反制領域已形成多種技術路徑,其中混合構型攔截無人機是典型代表。其一為“野豬-12錘”攔截無人機(莫斯科航空學院研發(fā)),采用四旋翼起降構型與固定翼飛行能力結合的設計,全重23千克,續(xù)航40分鐘,配備12號口徑自動步槍,理論上具備多次打擊能力;但其作戰(zhàn)效能高度依賴目標指示系統,需實時獲取敵方無人機信息并實現自動/半自動瞄準。另一型號為“樅樹”型混合構型無人機,同樣融合四旋翼與固定翼設計,采用“鴨式”氣動布局(水平尾翼前置),核心優(yōu)勢在于基于視覺識別與跟蹤的自動制導系統,可自主追擊并爆炸摧毀目標;理論上可以攔截四旋翼無人機、偵察型固定翼無人機及自殺式無人機,但對于高速高機動性目標,存在因速度不足無法追上的劣勢。
拋網型無人機可作為對抗懸停式直升機無人機的有效制衡手段,其作用機制簡潔高效,即通過網體覆蓋目標并纏繞螺旋槳組件,最終導致目標失控墜落。該裝備的應用限制在于需貼近目標實施懸停發(fā)射,對操控人員的專業(yè)技能提出較高要求。此外,該類無人機可通過模塊化設計拓展為大型多彈種裝備,單次任務即可實現對多架敵方目標的毀傷壓制。“天竺葵”無人機亦可通過集成主動防御模塊進行功能拓展,進一步延伸其作戰(zhàn)應用范圍。
圖1 “天竺葵”無人機
三、攔截無人機的擴展應用與技術前沿
在攻擊無人機群威脅日益嚴峻的背景下,集成干擾系統或硬摧毀能力的攔截無人機已成為反無人機作戰(zhàn)的重要發(fā)展方向。俄羅斯軍工企業(yè)的研發(fā)實踐已顯現明確技術可行性——例如“金剛石-安泰”防空集團近期公開的搭載雙槍攻擊系統的攔截無人機,盡管仍處于概念驗證階段,但其技術路徑的明確化已印證相關研究的正確性。
攔截無人機的應用場景已突破傳統空域限制,向海上及地面目標領域拓展。以海軍陸戰(zhàn)隊裝備的FPV無人機為例,其作為反無人艇的高效手段,通過掛載反坦克手榴彈,依托高機動性與速度優(yōu)勢可實現對海上目標的追擊摧毀;配套的全天候多光譜監(jiān)控系統具備波浪穿透特性,可夜間識別微型漂浮目標,相關方案經實戰(zhàn)檢驗已證明其有效性。
圖2 FPV無人機
多國正加速推進人工智能賦能的高速攔截器研發(fā)。德國正在研制的Tytan完全自主攔截器即為典型。其作用距離達15千米、最大時速250千米,搭載約1千克彈藥,多源傳感器融合智能控制系統,可同時應對四旋翼無人機、偵察設備及自殺式無人機等目標,并具備移動目標攔截能力。
四、未來展望:集群化與自適應防御系統
當前已初步驗證相關系統的實戰(zhàn)潛力:通過百架小型無人機構建的防御體系,可自動生成動態(tài)障礙網絡,自動應對各類飛行目標(無論是無人機還是巡航導彈)。面對更大、更快的攻擊目標時,僅需增加防御無人機數量即可提升攔截效能。此類系統若投入實戰(zhàn),其防御效率或將顛覆現有戰(zhàn)爭規(guī)則。
綜上,反無人機領域的創(chuàng)新已從單一裝備研發(fā)向體系化、智能化升級轉型。以“無人機反制無人機”為核心模式的反無人機體系,正憑借成本優(yōu)勢與戰(zhàn)術靈活性,成為未來戰(zhàn)場的重要制勝手段。
(科薈智庫:孟光)
1
2
3
4
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