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鳥類,你腦海中會浮現怎樣的畫面?是展翅高飛的雄鷹,還是城市公園中隨處可見的麻雀?還有些了解古生物的人會立刻聯想到——恐龍。沒錯,基于化石材料和系統分類學,鳥類正是恐龍總目、蜥臀目、獸腳亞目的分支。并且,一些獸腳亞目恐龍也和鳥一樣長有羽毛。
不過,與現代鳥類的羽毛相比,這些恐龍的羽毛形態更加多樣:有些類似頭發、雞鴨的絨羽,有些則是片狀對稱或不對稱羽毛。
這些羽毛究竟從何而來?在鳥類、非鳥類恐龍以及翼龍身上,羽毛可能扮演著多重角色——或許是飛行的工具,也許是求偶時的華麗裝飾,又或者是作為偽裝的外衣。本篇文章,讓我們一同深入探索其中的奧秘。
雷神翼龍及其原始羽毛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獸腳亞目恐龍羽王龍(Yutyrannus)的尾部化石,保留有羽毛證據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羽毛形態的演變之路
其實,羽毛最初的形態并非我們所熟知的那樣,而是有點類似于絲絨或者頭發。不過它們的組成成分與人類頭發并不一樣,人類頭發主要成分是阿爾法角蛋白,而它們的成分里面主要是貝塔角蛋白。
早期的羽毛是從皮膚表面延伸出來的絲狀結構,呈中空圓柱形且沒有分叉,可能用于偽裝或者裝飾,也有人認為這樣的功能可以維持體溫。之后,這些羽毛的結構逐漸改變——分叉且呈現絲狀。再之后出現了羽軸,又形成對稱的片狀羽毛。
具有片狀羽毛的赫氏近鳥龍標本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于國家自然博物館
圓柱形且中空的絲狀結構羽毛在天宇龍、鸚鵡嘴龍、古林達奔龍身上發現過,這些恐龍并非蜥臀目的獸腳類恐龍,而是屬于鳥臀目恐龍。
這表明,這些原始的羽毛可能起源于鳥臀目恐龍、蜥臀目恐龍和翼龍的最近共同祖先,只不過在后續演化道路上,有些成員失去了羽毛,比如體型龐大的三角龍和真蜥腳類恐龍。而另一些類群則進一步強化了羽毛的發育,如上文提到的雷神翼龍,就有絲狀不分叉羽毛與絲狀分叉羽毛兩種。
原始中華龍鳥化石模型,有原始的絲狀羽毛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于國家自然博物館
天宇龍復原圖 圖片來源dinosaurpictures.org
在獸腳類恐龍的廓羽盜龍類分支中(包括竊蛋龍類、鳥翼類、馳龍科和傷齒龍科等),演化出了對稱片狀羽毛,并帶有“羽軸”——羽毛的“脊梁骨”。雖說這些羽毛的空氣動力學性能仍然有限,但是可以在求偶時用來展示。廓羽盜龍類的胡氏耀龍(Epidexipteryx hui)就是典型的例子,學界認為其尾巴上明顯的修長尾羽可能就是裝飾,用以吸引異性。
珍珠雞羽毛,紅色圈內較粗的“分割線”為羽軸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胡氏耀龍標本,有尾巴羽毛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當片狀羽毛演化出不對稱結構時,往往預示著飛行能力的出現。仔細觀察這些片狀羽毛的兩側,會發現羽毛的側面有很多“毛”,這些類似枝條的“毛”稱之為羽枝。羽枝又是由帶著溝槽的羽小枝構成的,羽小枝盤根錯節地排列,依靠它們的羽小鉤互相“咬”在一起形成溝槽連鎖機制。羽小枝排在一起的同時,這些“鎖”不能在受到外力時散開,為此,羽小枝上還帶有結節結構來增強固定。為什么要固定上呢?因為只有固定起來才可以讓用于飛行的羽毛足夠“強韌”,抗撕裂。
抗撕裂的飛行羽毛并非所有恐龍的共同特征。在廓羽盜龍類中,傷齒龍科和馳龍科這些近鳥類非鳥恐龍雖然擁有片狀羽毛,但它們羽毛片中間的羽軸相對纖細,而且羽小枝排列很松散,沒有強韌的連鎖結構。
反鳥類屬于鳥類但是并非現代鳥類,它們則擁有變厚的羽軸這一新特征,但是羽小枝之間排列依舊不夠緊密,相鄰的羽小枝之間存在空隙,這就導致它們飛行空氣動力學效率低。相比之下,這些活到今天的恐龍后裔——現存的鳥類,其羽毛能抗撕裂,羽小枝緊密排列在一起,飛行效率顯著較高。
反鳥類的代表類群之一——渤海鳥類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于國家自然博物館
顧氏小盜龍化石 圖片來源:作者拍攝于國家自然博物館
近期研究中,科學家發現始祖鳥具有三級飛羽,而很多類似鳥的非鳥類恐龍則沒有這個結構。當羽小枝排列較為松散時,就會形成鳥類和部分非鳥類恐龍擁有的絨羽。鳥類是廓羽盜龍類下面鳥翼類的分支,從晚侏羅世到晚白堊世期間,其骨骼結構經歷了顯著變化,物種數目也有所增加。鳥翼類中的真鳥類分支包括現代鳥類,其胸骨等結構和反鳥類存在差異。
從絲狀纖維(Stage Ⅰ)到分叉(II),再到羽軸和羽小枝形成(IIIa和IIIb),最后羽小枝排列起來(Stage IV),不對稱飛羽形成(Stage V)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