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介入科主任張波主任醫師團隊在Advanced Science(中科院一區,IF=14.3)發表了題為A Lipiodol Pickering Emulsion Stabilized by Iron-Doped Carbon Nanozymes for Liver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的研究論文(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新型的碘化油皮克林乳液(ICN-LPE),該乳液結合了傳統化療與化學動力療法,有望提高肝癌患者的治療效果。
肝癌是全球第六大常見惡性腫瘤,也是癌癥相關死亡的第四大原因。在中國,肝癌更是高發且死亡率居高不下的惡性腫瘤之一。經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是治療中晚期肝癌的常用手段,其原理是將化療藥物與栓塞劑(常用碘化油)混合后注入肝動脈,阻斷腫瘤血供并局部釋放化療藥物。然而,傳統的碘化油乳液存在顯著局限性:穩定性差,容易快速分層,導致化療藥物在腫瘤局部滯留時間短、釋放不均,療效有限;易產生耐藥性。這些因素嚴重制約了TACE的療效,患者復發率高,生存獲益亟待提升。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張波團隊采用鐵摻雜碳納米酶(ICN)制備穩定碘化油皮克林乳液。這種新型乳液解決了傳統碘化油乳液的不穩定性問題,實現化療藥物的持續釋放。更重要的是,ICN不僅作為穩定劑,其本身還具有顯著的類酶催化活性,它能夠在腫瘤細胞內通過高效的芬頓樣反應催化產生大量的活性氧物質(ROS),并消耗腫瘤細胞內關鍵的抗氧化物質谷胱甘肽(GSH),雙重作用誘導腫瘤細胞發生死亡,實現對腫瘤的“化學動力治療”。這種 “化療+化學動力”的協同治療模式是該研究的核心創新點。
體外實驗結果顯示,ICN-LPE能夠穩定地釋放化療藥物,并在腫瘤細胞內產生大量的ROS,從而更高效、更持久地殺死腫瘤細胞。動物實驗進一步證實了ICN-LPE在體內的強大抗腫瘤效果。與傳統的碘化油乳液相比,ICN-LPE能夠顯著抑制腫瘤的生長速度,縮小腫瘤體積。更重要的是,在實驗劑量范圍內,ICN-LPE對主要臟器(如心、肺、脾、腎)未顯示出明顯的組織學損傷,表明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這項研究不僅為克服傳統TACE的瓶頸提供了創新性的解決方案,也展示了納米酶材料在腫瘤介入治療領域的巨大潛力。ICN-LPE作為一種新型多功能栓塞劑,有望成為未來肝癌介入治療的有力工具,為更多中晚期肝癌患者帶來生存獲益的新希望。
研究團隊制備的新型碘化油皮克林乳液(ICN-LPE)在TACE治療肝癌中的作用機制。圖示ICN穩定乳液、持續釋放化療藥物及催化產生活性氧(ROS)進行化學動力治療。
本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廣州市科技計劃項目的資助。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介入科主任張波主任醫師、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唐友臣助理研究員、深圳技術大學林羲棟助理教授、東莞市松山湖中心醫院利民主任醫師,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夏咸成博士研究生、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李陽博士研究生、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黃榕康副主任醫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專家介紹
介入科 張波主任醫師
醫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介入科主任。近年來主持國家級及省部級自然科學基金5項,發表論文30余篇,其中高水平期刊收錄20余篇;申請國家專利3項;牽頭開展了2項多中心RCT臨床研究。已培養研究生7人,其中碩士研究生4人,博士研究生3人。連續主辦了4屆“中山大學消化道介入論壇”及4期國家級繼續教育“胃腸道疾病介入診治新進展”學習班。將胃腸道介入技術向基層醫院普及,已惠及數千名患者。
學術任職:廣東省基層醫藥學會介入醫學專委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介入學組委員,廣東省健康管理學會門脈高壓微創治療專委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務。
醫療專長:從事腫瘤與外周血管介入診療臨床及基礎科研工作20年。作為共同參與人,獲得廣東醫學科技獎一等獎。堅持以臨床問題為導向開展科學研究,讓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應用。
出診時間:周二上午(腫瘤與血管介入??崎T診),周二下午(下肢靜脈曲張??崎T診)
感謝賴海洋對本文的支持
責任編輯:張婷婷
初審:戴希安
審核:樂虞瑩、簡文楊
終審:李文敏
審定發布:李漢榮
內容來源:中山六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