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光明日報》7月9日報道,“山東第一醫科大學輔導員學院”已于一年前正式掛牌,這標志著全國高校首個實體運行的專門的輔導員培養機構誕生。該校輔導員學院實行學分制度,根據課程類型、課程難度、課程時長等因素,科學合理地制定學分認定標準。學校還從培訓學分完成情況、課程考勤表現、培訓成果產出、培訓實踐應用效果以及培訓過程中的積極參與度等多個維度,制定優秀學員評選標準,并將此作為評優和職稱晉升的重要依據。
據了解,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省醫學科學院)將輔導員學培體系和輔導員工作室建設進行有效融合,依托8個輔導員工作室建立了“輔導員學院”。進一步查看我們發現,該校“輔導員學院”以輔導員工作室前期研究方向、理論成果、實踐經驗為基礎形成系統化、科學化的教研體系,旨在打造成輔導員進一步深造、研修的專門機構,以促進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專家化建設。同時,學校成立了由學校分管領導及學生工作部主要負責人聯合擔綱的“輔導員學院”管理機構,在輔導員發展中心設立學院綜合辦公室,內設教學秘書、行政秘書、科研秘書。
高校持續推進輔導員
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
2024年12月,由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辦的全國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工作現場會召開。會議強調,充分認識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深刻內涵,發揮輔導員隊伍在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引導輔導員隊伍聚焦主責主業實現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發展。
輔導員是高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為了實現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不少高校成立了相關機構推進輔導員隊伍建設。
除了山東第一醫科大學,2025年7月1日上午,江蘇第二師范學院輔導員學院成立揭牌儀式暨首批“鑄魂騰飛”輔導員名師工作室評審啟動會舉行。該校輔導員學院將聚焦輔導員核心素養提升,通過系統化培訓、專業化研究和實踐化錘煉,著力鍛造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的高素質專業化輔導員隊伍,為學校思政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哈爾濱金融學院于2024年揭牌成立輔導員“三化”發展中心。該中心旨在通過優選建強隊伍、聚焦主責主業、賦能素質能力、雁陣創新引領、完善機制平臺、堅守底線紅線等途徑,依托輔導員工作室,以科學化管理、專業化賦能、職業化提升、專家化培養,打造一支政治堅定、素質過硬、能力突出的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輔導員隊伍。
西安醫學院輔導員職業發展研究中心成立于2020年,是以促進輔導員職業化和專業化發展為目的的科學研究機構。該中心有3個研究方向,主要開展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相關工作,組織業務培訓、理論研究、工作研討、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實踐鍛煉、主題沙龍、素質拓展等活動,提升輔導員職業能力與素養。
2025年5月,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成立輔導員成長發展中心,通過系統培訓、案例研討、實踐鍛煉等形式,推動隊伍朝著專業化和職業化方向發展。
此外,一些高校也在用實際行動推進輔導員隊伍建設。如廣西建筑學院為輔導員搭建了個體性發展平臺,以支持輔導員學習深造、職業成長、事業發展,鼓勵輔導員在職攻讀博士學位;鼓勵輔導員走進教育教學一線,承擔《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的教學任務,努力為輔導員成長發展提供有力支持保障。學校百分百落實輔導員專項津貼發放,投入專項經費支持輔導員工作室建設,在校級思政課題中設立學生工作和輔導員專項。
多措并舉
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
不過,還需注意的是,目前部分高校對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重視度依然不夠,存在培訓體系不完善,輔導員工作任務繁重、精力分散,晉升通道較為狹窄等問題。這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輔導員隊伍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以下簡稱“三化”)的發展和推進。
對此,除了對輔導員強化培養、提升職業素質外,高校還需從多方面發力。
如提供適當的職業激勵、明確的職業發展路徑,有利于輔導員隊伍的穩定與成長。通過設立合理的獎勵機制,如績效獎金、職稱晉升等,可以激發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職業認同感。同時,為輔導員規劃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包括職務晉升、專業研究方向深化等,有助于他們看到個人成長的空間和可能性。
如蘭州大學打通輔導員職稱、職級、職務三重晉升通道,堅持職稱評聘單列計劃、單設標準、單獨評審,現有副高級以上輔導員16人。該校發揮輔導員隊伍干部儲備“蓄水池”作用,為學校黨政管理隊伍輸送帶滿一屆以上學生的優秀輔導員;發揮優秀思政教育工作者“培育園”作用,向符合條件的專職輔導員開放轉入相關教學科研單位通道。
此外,多校會嚴格輔導員考核,這也是輔導員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高校通過對輔導員的工作表現、工作成果等進行全面考核,能精準找出輔導員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同時科學合理的考核結果可以為高校在輔導員的評優評先、職稱評定、崗位晉升、績效獎勵等方面提供客觀依據。
高校可以根據對學校不同教師群體或學校德育成效等方面的研究,了解輔導員相關工作情況,并根據數據反饋進行有效改進和優化。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高校輔導員的“三化”發展。
例如,麥可思曾對某校不同教師群體工作投入時間的研究顯示,該校輔導員在學院/部門工作和會議及其他行政工作投入時間最多(20.1小時/周),其次是給學生答疑和輔導(16.9小時/周)。及時了解輔導員在各項工作上時間投入的合理性,有助于學校了解他們的工作重心、評估其工作壓力,做好及時干預。
而麥可思對某校輔導員對學生指導情況的研究發現,該校輔導員指導較多的方面是“思想教育”(58%)、“學業指導與學習習慣引導”(50%)等。同時,學生反饋希望能得到更多關于課外實踐活動的指導。學校可從該方面入手,著力提升輔導員相關方面的工作能力和素養,將輔導員打造成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學習的知心朋友。
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高校培養時代新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力量。在持續推進輔導員隊伍的“三化”建設方面,高校可以從完善制度體系、加強培訓培養、優化考核評價、提供發展保障等多方面入手,有效激發輔導員的工作能動性和積極性。
來源:麥可思研究整理自山東省教育廳網站、光明日報、教育部、各高校網站、麥可思研究等。
聲明:麥可思研究原創內容全面開放非盈利目的的轉載授權,轉載請留言或添加編輯微信獲得長期白名單授權(電話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轉載要求——
1.文首注明“轉載于麥可思研究”。
2.轉載請在文章發布的24小時后進行。
關注“麥研文選”,獲取更多數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