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硬兼備”的課程互融互補,形成職業素養培養全面、技能培養層層遞進、理實一體、互為支撐的崗位化課程體系
山東化工職業學院面向新興產業鏈、創新鏈需求,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切入點,按照“學習過程工作化、實訓場景職場化、實習任務項目化、學習管理企業化”的思路,構建了“校企雙主體、兩地域、三段式協同”智能制造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產業快速發展精準提供適用人才。
崗位牽動,多維度繪制崗位技能人才畫像,提高人才培養精準性。一是科學制定上崗標準體系。基于智能制造產業任務需求,校企聯合采用德爾菲專家咨詢法與行業對標分析法,從崗位需求、工作內容、員工能力等多方面進行深度調研分析,通過整合企業生產數據、行業技能白皮書,構建覆蓋“技術操作層—工藝設計層—管理決策層”的全鏈條能力指標庫,制定了動態化的上崗標準體系。二是AI(人工智能)賦能崗位技能人才畫像生成。創新引入自然語言處理(NLP)技術與勝任力模型,精準解構“硬技能—軟技能—隱性素養”三維能力要素,通過多源數據融合(如企業關鍵績效指標、員工績效數據、行業案例庫),生成數字化崗位能力圖譜,依托機器學習算法實現能力指標的動態優化與權重分配。三是建立任務驅動的三維培養體系。基于崗位畫像,采用任務分解法(JTA)與DACUM職業分析法,將崗位職責拆解為典型工作任務群,并通過能力矩陣映射模型,關聯“知識—技能—素養”三維培養目標。
以崗設課,構建“五平臺九模塊”的崗位化課程體系,強化崗位能力培養。以企業對崗位能力需求為導向,根據智能制造崗位群典型工作任務,提取崗位群知識點、技能點和職業素質要求,結合學生成長規律和職業認知規律,打造“通識課程平臺+專業基礎課程平臺+崗位技能專項課程平臺+綜合技能課程平臺+崗位平臺”的五大課程平臺。按照五大平臺教學任務目標,校企精準定制“軟硬兼備”崗位化課程體系。一是將教學內容模塊化,構建“通識模塊、電氣模塊、機械模塊、工藝模塊、精益模塊、品質模塊、管理模塊、職業素養模塊、創新創業模塊”九大模塊化課程,通過模塊教學實現學生對整體知識的掌握,通過崗位化課程體系塑造學生過硬的專業技能。二是校企共同開發企業文化課、人生技能課、職業素養課等軟素質課程,貫通學生“理論學習—理實一體化學習—實踐學習”全過程。“軟硬兼備”的課程互融互補,形成職業素養培養全面、技能培養層層遞進、理實一體、互為支撐的“五平臺九模塊”崗位化課程體系。
崗位再現,還原生產現場真實場景,實現教學過程和生產過程無縫銜接。依托企業生產資源,搭建5個智能穿戴產品智能制造生產項目真實場景,將課堂搬進生產現場,以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為驅動,形成課堂教學與生產實踐一體化推進的教學組織形式,實現教學過程和生產過程無縫銜接。優化課堂組織,課堂實操占比超過70%,讓學生“邊學邊做、即學即用”,幫助學生快速適應“學生—學徒”雙重身份。依據學生優勢、特點,校企共同引導選崗定組,建立“崗間輪轉、組內微調”的崗位化適配制度,重點培養學生優勢技術技能,揚長避短,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性。通過優化理實一體化教學組織,助力教學改革,學校在智能制造領域建設了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1個、省級現場工程專項培養項目1個、省級典型生產實踐項目1個,并擁有2項省級教改課題等教學成果。
三平臺賦能,雙導師聯動,助力培養高質量智能制造人才。一是構建教師企業實踐鍛煉平臺,賦能學校教師企業實踐能力提升。企業開辟了工藝設計、設備升級改造等崗位,供教師入企實踐鍛煉,并由企業高級工程師、技術能手、技能大師等擔任崗位實踐指導專家,讓教師在真實工作崗位上提升實踐能力。二是搭建教學交流平臺,賦能教師教學能力提升。企業實訓師資擁有豐富的實踐教學經驗,學校教師具備充實的理論教學經驗,校企師資進行交流互動、案例分享,相互取長補短,共同提升教育教學能力。三是搭建科研與成果轉化平臺,賦能教師教科研能力提升。校企聯合搭建教科研合作交流與轉化平臺,學校將相關的教科研成果放到平臺,通過企業實現成果轉化;企業將設備改造、工藝改進等科研需求放到平臺,學校參與企業科技攻關項目,推動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推進教師更好地在教學中主動適應企業發展需求更新教學內容和方法。
職場化育人,企業化管理,增強學生職業歸屬感。一是以企業優秀文化育人。開設企業文化講堂,配備職業導師,將優秀的企業文化、工作理念、管理理念融入文化育人的內容中,讓學生沉浸式了解企業精神、企業文化、企業愿景、管理模式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提前做好職業規劃,達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二是實施校企融合化管理。按照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將企業人力資源管理體系、6S管理前置等企業化的管理模式與學生日常管理有機融合,通過日常實踐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員工化思維;校企聯合開展主題文化節日活動、戶外拓展、團隊共建等企業文化拓展活動,增強團隊凝聚力、向心力。三是設置以學生需求為導向的表彰激勵方式。用自制電子產品、學業獎學金等形式對表現優秀的學生進行表彰激勵。通過校企多元化措施聯合培養,讓學生適應企業管理模式、清晰職業規劃,培養學生的企業認同感和職業歸屬感,幫助學生解決不就業、緩就業的問題。
(作者單位:山東化工職業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5年07月22日 第03版
作者:楊張欣 王宏甲 劉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