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王聰
編輯丨王多魚
排版丨水成文
由于潮汐鎖定,月球始終只有一面對著地球,這導致月球背面(月之暗面)一直是個謎,月球背面的演化歷史和其外觀一樣神秘莫測。
直到去年,中國的嫦娥六號任務成功從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帶回了 28 億年前的玄武巖樣本,這一局面才得以改變。成功帶回了1935.3克珍貴樣品
北京時間 2025 年 7 月 9 日,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以封面專題形式發表了來自中國學者的 4 篇Nature論文(其中 3 篇此前已在Nature在線發表),前三篇論文分別研究了月球背面的火山活動、月球背面的發電機磁場以及月球背面的月幔水含量,7 月 9 日上線的這項最新研究則揭示了月球背面玄武巖樣本的起源,并對其形成過程提供了新的見解。
這四項研究首次為人類揭開了月球背面的演化歷史。
2024 年 11 月 15 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李秋立研究員、張謙博士后等在Nature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Lunar farside volcanism 2.8 billion years ago from Chang’e-6 basalts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約 42 億年前和 28 億年前存在火山活動,也就是說月球背面的火山活動持續了超過 14 億年。28 億年的玄武巖年齡與基于撞擊坑數量計算出的年齡之間的一致性表明,為月球正面建立的撞擊坑年代學模型同樣適用于月球背面。這一發現填補了月球背面玄武巖樣品在 28 億年前的年齡空白,為理解月球正面與背面的地質差異提供了關鍵證據。
2024 年 12 月 19 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研究員、蔡書慧副研究員等在Nature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A reinforced lunar dynamo recorded by Chang’e-6 farside basalt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首次獲得月球背面古磁場信息,發現月球磁場強度可能在 28 億年前發生過反彈,揭示了月球發電機磁場并非單調衰減而是存在波動。這一發現將為未來月球探測任務尋找可能的磁場倒轉提供重要參考。
2025 年 4 月 9 日, 中國科學院 地球與行星物理重點實驗室林楊挺、胡森, 南京大學惠鶴九等人在Nature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Water abundance in the lunar farside mantle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首次獲得了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發現其顯著低于正面月幔,解釋了月球內部水分布也存在“二分性”。
2025 年 7 月 9 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吳福元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李春來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楊蔚研究員作為共同通訊作者,在Nature期刊發表了題為:Ultra-depleted mantle source of basalts from the South Pole–Aitken basin 的研究
該研究首次發現月球背面玄武巖來自極其虧損的源區,它可能指示了原始月幔的極度虧損,或緣于大型撞擊事件導致的熔體抽取,揭示大型撞擊事件可能對月球深部圈層演化產生巨大影響。
論文鏈接:
1.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382-0
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8526-2
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870-x
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13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