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陪表哥去中介掛牌,他2021年買的“雙學區房”,當時中介拍著胸脯說“明年準破200萬”,他咬咬牙貸了120萬,180萬拿下。現在掛牌120萬,三個月沒一個看房的,中介勸他“再降10萬試試”,他蹲在小區門口抽煙,煙盒捏得變形:“當時就看房價天天漲,想著‘再不買就永遠買不起了’,哪知道是被人當韭菜割了。”
同一時間,鄰居老周在小區群里發了張截圖,他2022年追的“元宇宙概念股”,從15塊被炒到30塊時沖進去,現在股價3塊,公司換了個“人工智能”的馬甲,照樣有人喊“下一個風口”。他說:“這套路跟當年炒學區房一模一樣,先把價拉得高高的,等你接盤了,人家早帶著錢跑了,留下一堆人對著‘高位資產’哭。”
這倆故事撞在一起,突然明白:房地產和股市里的“拉高接盤”,從來不是什么復雜的陰謀,更像場精心設計的“貪吃蛇游戲”——前面總有塊“漲價的誘餌”,你越想咬,越容易一頭撞上墻。而那些“兩手一攤”的莊家和房企,早就算準了:想走捷徑的人,最容易掉進“我能賺快錢”的陷阱。
一、“拉高”的套路:先給你點甜,再讓你咽苦
表哥買學區房時,小區房價已經連漲了18個月。中介天天發“成交喜報”:“張姐上周170萬買的,這周同戶型175萬成交”“李哥2019年買的,現在賺了50萬”。他去看房那天,正好趕上兩家人搶一套房,最后買家多付了5萬“加急費”,他當場就慌了:“再不買,連加急費都付不起了。”
后來才知道,那兩家人里,有一個是中介找來的“托兒”。就像股市里的“莊家”,自己先買幾百萬拉股價,再雇人在股吧喊“這股要翻倍”,等散戶看到“別人都在賺”,忍不住沖進去時,他們就開始悄悄賣——拉高的本質,是用“小部分人的賺錢效應”,勾起“大部分人的貪婪”,就像釣魚時先撒點魚食,魚聚過來了,再下鉤。
房地產的“拉高”更隱蔽。某開發商2020年拿了塊遠郊地,先花1000萬修了條“臨時景觀河”,再請媒體寫“城市副中心規劃落地”,房價從8千炒到1.5萬,等賣完房,“景觀河”因為沒配套維護,半年就成了臭水溝,規劃里的地鐵更是“2030年才動工”。買了房的業主去維權,開發商早把資金轉移了,只剩個空殼公司“兩手一攤”:“市場行為,我們也沒辦法。”
海水一面:這些套路專坑“想走捷徑”的人。表哥總說“要是早買一年就好了”,鄰居老周念叨“要是能跟上莊家就好了”,他們都忘了:捷徑的盡頭,往往是懸崖。就像小區門口的“快速電梯”,號稱“3秒到頂樓”,結果沒裝安全鎖,你圖快進去了,才發現它直接往地下室墜。
火焰一面:但不是所有“上漲”都是接盤。我家小區2015年房價8千,2023年1.2萬,不是因為炒作,是因為門口通了地鐵,周邊開了3個超市,真實的生活配套漲了,房價才漲——這是“價值增長”,不是“拉高接盤”。就像你種的樹長大了,賣價高了,這是自然生長,不是別人把小樹苗涂成大樹騙你買。
二、“接盤”的痛:不是你傻,是別人算準了你的“怕”
表哥最扎心的,不是房價跌了60萬,是每月8000的房貸。他工資才1萬2,扣完房貸只剩4000,孩子奶粉、父母醫藥費全靠老婆的工資,倆人為這事兒吵了無數次。他說:“當時中介說‘房貸能抵個稅’‘租金能覆蓋月供’,現在租金才3000,個稅抵不了多少,等于自己扛著5000的窟窿。”
這就是“接盤”最狠的地方:它不光騙你的錢,還綁住你的未來。 股市里的接盤更絕,老周追的那只莊股,從30塊跌到3塊,他不光虧了15萬本金,還加了杠桿,現在每天被催債電話騷擾,連工作都差點丟了。他說:“當時就怕‘再不買就錯過翻倍’,現在才懂,錯過的不是機會,是坑。”
這些“接盤者”的共同點,藏在兩個字里:“怕”——
- 怕錯過:看到別人賺錢,就怕自己是“最后一個知道的”,像表哥怕“學區房永遠漲”,老周怕“莊家不帶他玩”;
- 怕沒面子:買了高價房,哪怕跌了也嘴硬“我這是優質資產”;追高虧了,還跟人說“長期持有肯定漲”,就怕被說“沒眼光”;
- 更怕未來:總覺得“現在不買,以后更買不起”,把“當下的焦慮”當成“接盤的理由”,卻沒算過“高位接盤后,未來30年能不能扛住”。
海水一面:這些“怕”,都是被刻意放大的。中介會說“你看小王,去年沒買,現在多花20萬”,莊家會喊“錯過這波,再等十年”,他們用“別人的成功”和“未來的恐懼”,把你逼得沒時間思考,只能跟著搶。就像小時候被小販喊“最后一根冰棍,不買就沒了”,你怕沒吃到,匆忙掏錢,卻沒看冰棍早化了一半。
火焰一面:但“接盤”也不全是外人的錯。表哥買房時,連小區的產權年限都沒查(其實只剩40年),老周買股時,連公司做啥業務都不知道(只知道“元宇宙”三個字)。他們不是被強行按頭接盤,是自己懶得查、懶得想,把“別人說的”當成“真相”——就像你買了包過期面包,怪不了別人沒提醒,是你自己沒看生產日期。
三、普通人該醒的:別追“誰在拉”,多看“這東西值不值”
給身邊人的三個“防坑指南”,比啥“內幕消息”都管用:
1. 先算“沒漲的時候,這東西值多少錢”
表哥那套學區房,周邊非學區的同戶型才100萬,他買的180萬,多花的80萬全是“學區溢價”。可那所學校去年升學率跌了20%,溢價早就撐不住了。算清“基礎價值”,就知道“虛高多少”——就像你買個包子,面粉+肉餡值2塊,有人賣10塊說“這是網紅包子”,你就該知道“8塊是智商稅”。
2. 問自己“要是跌了50%,我能不能扛住”
老周買股時,15萬本金加了10萬杠桿,跌20%就扛不住了。但我爸買銀行股,用的是5年不用的閑錢,跌30%也照樣睡覺——能扛住的,才叫“投資”;扛不住的,叫“賭命”。就像你去游樂園,過山車再刺激,也得系好安全帶,沒這本事,就別坐第一排。
3. 記住:真值錢的東西,從不靠“喊漲”吸引人
小區門口的超市,從不喊“快來買,我們要漲價了”,但每天人滿為患,因為它賣的東西實在;真正的好公司,股價漲是因為“每年賺的錢越來越多”,不是靠“大V喊單”。就像靠譜的人從不喊“我很靠譜”,不靠譜的才天天刷存在感。
說到底,“拉高接盤”的套路,從來不是針對“聰明人和傻子”,是針對“想走捷徑的人”。表哥想靠學區房“一步到位”,老周想靠莊股“一夜暴富”,他們都忘了:世界上最穩的路,往往是“慢一點,但走得穩”的路。
現在表哥開始兼職跑外賣,說“慢慢還,總能還清”;老周刪了炒股軟件,專心上班,說“踏實賺的錢,花著才安心”。原來,被套路不可怕,怕的是摔了一跤,還想從同一個地方爬起來再試一次。
(你見過最狠的“拉高接盤”套路是啥?最后坑了多少人?評論區聊聊,讓大伙看看“捷徑”有多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