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龐麥郎這歌,我差點直接切了。那唱腔,跑調跑得像沒牽繩的狗;歌詞直白得像大白話:“我的父親是瓦匠/他蓋了很多房/太陽曬黑了他的脊梁/汗水浸濕了衣裳”。沒押韻,沒花樣,連節奏都忽快忽慢,咋聽都不像“正經歌”。
可多聽兩遍,突然被一句戳中了,“他說蓋房要扎實/就像做人一樣”。這哪是唱歌啊,分明是蹲在工地邊上,瞅著父親背影念叨的心里話。
你看他寫父親,全是能摸得著的細節。“手里的瓦刀磨得亮”,那是天天跟磚頭較勁磨出來的;“磚縫里嵌著他的霜”,是早出晚歸,頭發上結的霜氣;“腳手架上他走過/像走在鋼絲上”,哪個干建筑的沒在高架子上發過抖?
龐麥郎老家在陜西漢中農村,他爸真是瓦匠。
早年間有媒體說,他小時候總看父親蹲在工地上啃饅頭,就著咸菜,汗珠子吧嗒吧嗒滴進碗里。這些畫面,他沒添油加醋,直接搬進歌詞里。糙是糙,卻帶著工地的灰、太陽的熱,還有汗味兒。
最笨的比喻,反而最戳人。他說“他蓋的房子很高/像他的脊梁一樣直”。沒說“父愛如山”,沒講“偉大無私”,就把房子和脊梁綁在一塊兒——蓋房要結實,做人腰桿要直,這是瓦匠父親教他的理,也是他能想到的、最實在的夸法。
有人嫌他唱得難聽,跑調、破音,不像“專業歌手”。可你想啊,他唱“太陽曬黑了他的脊梁”時,聲音突然拔高,帶著點喘,多像烈日下父親直起腰時的那口氣;唱“蓋房要扎實”時,節奏慢下來,像父親蹲地上,一字一句跟他念叨。
這哪是沒技巧?分明是不想裝。就像瓦匠砌墻,不追求磚縫齊整好看,但每塊磚都咬得死死的,結實。
歌的結尾更實在,沒升華,沒感慨,就一句:“他蓋了一輩子房/沒住過好房”。戳心不?多少勞動者都這樣:給別人蓋高樓,自己擠工棚;為別人鋪安穩,自己漂泊半生。龐麥郎沒給父親“戴光環”,就說了句大實話——比起“贊美”,這樣的父親更需要被看見。
其實啊,不是這歌不好聽,是我們聽慣了包裝精美的。那些“父親是沉默的山”“母愛是溫柔的河”,美是美,可離咱普通人的日子遠了點。龐麥郎這歌,就像老家親戚坐你對面,嗑著瓜子跟你說家長里短,沒修辭,卻全是真事兒。
最后那句“我也想蓋房/像我父親那樣”,多實在。不是想當大明星,就是想學著父親的樣,扎實做人,認真干活。
第一次聽到“我的父親是瓦匠”這歌時,?你當時第一反應是怎樣的?評論區嘮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