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講新開嶺戰役時,被殲滅的國民黨軍番號為第25師,別號“千里駒”。
這個師源自中央軍教導部隊,自組建起就是作為一等嫡系來建設的,而且從華北轉戰至滇南,行程數千里,故而得名“千里駒”。
抗戰勝利后,第25師在第52軍編成內又從越北轉運至山海關,此后又轉戰至東北各地,是東北戰事初期國民黨軍比較出頭的一支部隊。
當然,這個名號也讓不少網友產生了誤解;認為所謂的“千里駒”指的是該軍的機動行軍能力特別強,肯定裝備了大量汽車。
而新開嶺戰役殲滅該師后,所繳獲的裝甲車有4輛,汽車卻只有3輛,數量還不如裝甲車多,這又是為何呢?
首先,國民黨軍當時雖然有上萬輛汽車,但是相較于幾百萬人的體量來說,也并不算多。而且汽車集中裝配在獨立的輜重汽車團、獨立炮兵團,以及后方的勤務機關中。
具體到各步兵軍、師建制內,反倒沒有太多數量的汽車。
如果不借助汽車部隊加強的話,當時的國民黨軍各軍、師基本沒有獨立的摩托化行軍能力。唯有新1軍的汽車較多,但也不足以實現全軍的乘車機動。
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軍依靠汽車行軍,需要輜重汽車團的額外加強。
如著名的第1快速縱隊如此,傅作義的第35軍也是這樣,其汽車的主要來源都是輜重汽車團。
而第52軍屬于半美械軍,實際是在三四十年乙種軍基礎上的加強,但本身也不會有太多汽車。
以第25師的情況來說,實際的編制只有編成在輜重營之下的汽車排。
這個汽車排,總兵力為40人,排長以中尉或者上尉充任,排部內還有技術員1人、特務軍士1人、器材軍士1人、傳達兵1人、修理工3人、炊事兵2人。
汽車排轄3個汽車班,每個班總計10人,除了正副班長外,還有駕駛兵8人,配備載重卡車5輛;因此整個汽車排總計有車15輛。
因為整個師建制內只有這么一個汽車排,所以不額外加強的話,那么1萬多人的師內,就只有15輛卡車了。
這些車輛顯然不足以用來運兵,實際用途是運載糧食、彈藥。
但國民黨軍當時的現實問題是對汽車的保養和使用往往不佳,所以損壞率比較高,編制15輛車,往往能用的有10輛就算不錯了。
而且在山地作戰中,因道路不善的緣故,汽車的使用不如騾馬便利,故而也不會全部參戰。
還有一個現實問題就是,汽車通常在前方部隊和后方的補給基地之間來回轉運,所以前方部隊被殲,而汽車還在后方轉運的話,那肯定就繳獲不到了。
第25師當時的情況就是汽車往來于整條補給線上,在被殲滅時部隊這邊只有幾臺車,故而被殲滅后只繳獲到了3輛汽車。
反倒是裝甲車,因為隨同部隊參與突擊作戰,所以自然在戰斗就能被繳獲了。
當然,第25師本身的建制內并沒有裝甲車,甚至于第52軍也沒有。
不過國民黨軍在東北戰場上有一個裝甲兵團,這個團沒有坦克,但是有在汽車基礎加裝鋼板和機槍改裝的裝甲汽車。
第25師當時是配備了裝甲兵團分撥的一支裝甲車隊,充當前進的先鋒。
所以在新開嶺戰役的繳獲清單中,反而會有4輛裝甲車,而所繳汽車數反倒少于裝甲車。
這個裝甲兵團最終在1948年的遼沈戰役中覆滅,我軍繳獲裝甲車數達上百輛之多,進而充實到了我軍的裝甲部隊中,這也算是后話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