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鈉攝入的致命誤區:太低比太高更危險?
撰文:吳櫻
鈉攝入與心血管健康的關聯始終是醫學界的研究熱點與爭議焦點。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成人每日鈉攝入量不超過2克(約5克鹽),但全球多數人群實際攝入量遠超此標準,中國更是高鈉飲食的典型代表。
然而,“鈉攝入越低越健康”這一觀點是否適用于中國人群?近期發表于
BMC Medicine的一項基于中國HEART隊列的大規模研究 ( 圖 1 ) [1] ,通過精準估算鈉攝入量(含汗液排泄校正),首次明確了中國人群中鈉攝入與心血管死亡的 “U型”關聯,并揭示了不同攝入水平下的關鍵代謝中介因素,為制定科學的鈉攝入指導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據。
圖1 研究截圖
研究背景:鈉攝入與健康的爭議亟待解答
高鈉攝入是全球公認的重要行為風險因素,與高血壓、心血管疾病(CVD)密切相關。WHO基于鈉對血壓的線性升高作用,提出了嚴格的鈉攝入上限。但近年來,多項研究對這一推薦提出質疑:部分隊列研究發現,過度限制鈉攝入可能增加全因死亡率,且鈉與健康結局的關聯可能涉及血壓之外的其他途徑。
中國人群的鈉攝入水平居高不下,平均每日約6克,遠高于WHO推薦值。但既往針對中國人群的研究存在局限:一是鈉攝入量估算多依賴24小時尿或隨機尿,未考慮汗液等非尿液排泄途徑(尤其高溫環境下,汗液排鈉可占總排泄量的30%),導致估算偏差;二是對低鈉攝入增加風險的機制探討不足,難以解釋“低鈉有害”的生物學路徑。
為此,中國HEART研究團隊開展了這項覆蓋全國31個省份、215個縣區的大規模隊列研究,旨在精準評估鈉攝入量與心血管死亡的關聯,并解析其中介機制。
研究方法:精準估算鈉攝入,多維度解析關聯
▌研究隊列與參與者
本研究納入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中國HEART隊列中270,991名35-75歲參與者,覆蓋城鄉、不同年齡及性別群體。參與者平均年齡55.8歲,60.5%為女性,61.5%居住在農村,高血壓、糖尿病患病率分別為24.7%、7.4%。
▌鈉攝入量的精準估算
研究創新性地引入“汗液排泄調整”以提高鈉攝入估算的準確性:當溫度高于20℃時,尿鈉排泄占總攝入的比例會下降(每升高1℃下降1.6%),因此需通過溫度特異性比例調整;最終通過“尿鈉排泄÷90%”計算每日鈉攝入量。這一方法解決了傳統僅依賴尿鈉估算的偏差,更接近真實攝入水平。
核心結果:鈉攝入與心血管死亡呈“U型”關聯,4.6-5.4g/天為最低風險區間
▌鈉攝入量的人群與地域特征
參與者平均每日鈉攝入量為222.9±71.0mmol(約5.1g),按攝入量分為5個等級(Q1-Q5)。人群特征顯示:鈉攝入量越高,參與者越可能為年輕男性、農村居民、低收入群體,且吸煙、飲酒比例更高;地域分布上,中國北方(尤其西北、華北)鈉攝入量顯著高于南方,與飲食習慣(如北方腌制食品消費更多)密切相關。
▌鈉攝入與血壓的線性關聯
在未服用降壓藥的235,234名參與者中,鈉攝入量與血壓呈顯著正相關:每日鈉攝入每增加100mmol,收縮壓平均升高4.14mmHg,舒張壓升高1.58mmHg,且這一關聯在不同性別、年齡、城鄉及BMI亞組中均穩定存在。
▌“U型”死亡風險曲線:過高或過低均增加風險
中位隨訪5.5年后,共發生3320例心血管死亡、4709例非心血管死亡。RCS分析顯示,鈉攝入與心血管死亡呈明確“U型”關系,最低風險點位于216.9mmol/天(約5.0g)。與中間組(Q3,4.6-5.4g/天)相比:
低鈉組(Q1,<3.8g/天):心血管死亡風險增加17%(HR=1.17,95%CI:1.05-1.30);
高鈉組(Q5,>6.4g/天):心血管死亡風險增加18%(HR=1.18,95%CI:1.05-1.32)。
中介分析揭示了高低鈉攝入增加風險的不同路徑:高鈉攝入:收縮壓是主要中介因素,中介比例為24.4%(即高鈉導致的心血管死亡風險中,24.4%由收縮壓升高解釋);低鈉攝入:心率(中介比例29.4%)和空腹血糖(18.1%)是關鍵中介因素,提示低鈉可能通過激活交感神經、升高血糖間接增加風險。
討論:重新定義“健康鈉攝入”,從“一刀切”到“個體化”
本研究首次在大規模人群中實現鈉攝入量的精準估算,通過校正汗液排泄解決了傳統方法的低估問題。其核心發現“U型關聯”與2014年PURE研究(4-6g/天為最低風險)一致,但進一步明確了中國人群的風險區間(4.6-5.4g/天)。
更重要的是,研究首次揭示了低鈉攝入風險的中介機制:低鈉可能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S)和交感神經,導致心率加快、胰島素敏感性下降,進而升高心血管風險;而高鈉的危害主要通過升高血壓介導,這與既往研究一致。
WHO推薦的“<2g/天”鈉攝入標準在中國人群中可能并不適用。本研究顯示,中國人群的最低風險區間(4.6-5.4g/天)雖高于WHO標準,但低于當前全國平均水平(約6g/天),提示“適度減鹽”而非“極端限鈉”應成為核心策略:
對高鈉攝入人群(如北方農村),需通過食品工業減鹽、健康教育(如“減鹽行動”)降低攝入;對已達較低水平者(如部分南方城市),避免過度限鈉,防止激活不良代謝路徑。同時,中介機制提示:控鈉需結合其他代謝指標管理——高鈉人群應重點監測血壓,低鈉人群需關注心率和血糖。
結語
鈉攝入越低越健康的理念需重新審視。本研究與多項國際研究共同表明,鈉作為必需營養素,其攝入水平存在“安全窗口”,過度限制可能打破代謝平衡。未來指南制定應考慮人群差異(如種族、飲食習慣),從全球統一標準轉向“地域化、個性化推薦”。這項覆蓋27萬中國人群的研究,以精準的鈉攝入估算和深入的機制分析,為鈉與心血管健康的爭議提供了關鍵證據。
參考文獻:
[1]Tian Y, et, al. Associations and mediators of estimated sodium intake with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data based on a national population cohort. BMC Med. 2025 Jul 1;23(1):392.
醫學界心血管領域交流群正式開放!
加入我們吧!
責任編輯:銀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