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臨床普遍更關注孕產婦肥胖對妊娠結局的影響,而孕前父親肥胖對后代健康的影響仍未得到充分研究。為填補這一空白,中國研究者利用中國國家免費孕前檢查項目在2010-2020年期間的海量數據,系統評估了父母孕前體重指數(BMI)對各類不良出生結局的獨立及聯合影響,為孕前保健提供了全新視角。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論文通訊作者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包巍教授和北京協和醫學院馬旭教授。
截圖來源: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以“父母-新生兒”3人為單元,研究共納入878.7萬個“三人組”的數據,父母平均年齡分別為27.83歲和26.18歲。研究評估指標涵蓋自然流產、醫源性流產、早產、小于/大于胎齡兒(SGA/LGA)、出生缺陷及圍產期死亡共7類結局,通過限制性立方樣條分析評估BMI與出生結局的劑量-反應關系,并采用穩健泊松回歸模型量化風險比(RR)。
研究發現,母親和父親的BMI與小于胎齡兒(負相關)/大于胎齡兒(正相關)風險均呈穩健的單調相關性,與其他所有不良出生結局風險呈J形關聯。
相比父母雙方BMI都健康,父母一方或雙方的孕前BMI異常(體重過輕、超重或肥胖)都與各類不良出生結局的風險較高相關。
例如,當父母雙方均肥胖時,新生兒的圍產期死亡風險增加17%,大于胎齡兒風險飆升70%,不良結局綜合風險上升16%。
當父母雙方均體重偏輕時,新生兒的圍產期死亡風險仍增加12%,小于胎齡兒風險增加57%,不良結局綜合風險上升8%。
研究也支持父親的BMI對于新生兒健康有獨立影響:
即使母親體重健康,父親肥胖仍使復合不良結局風險增加4%;
而如父親體重健康,母親肥胖,則使復合不良結局風險增加10%。
這些數據表明,父母雙方在懷孕前都保持健康體重是改善圍產期結局的關鍵。
截圖來源: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柳葉刀-糖尿病與內分泌學》同期評論由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潘雄飛研究員和天津醫科大學房中則教授撰文,文章指出,體重關乎下一代健康,“本研究首次全面評估了孕前父親超重和肥胖與不良分娩結局的影響,及其與母親超重和肥胖相互作用的關系。大樣本量提供了足夠的統計功效。”
點擊文末“閱讀原文/Read more”,即可訪問期刊官網閱讀完整論文。
封面圖來源:123RF
參考資料
[1] Buyun Liu, et al., (2025). Parental preconception BMI and risk of adverse birth outcomes in 8 million parent–child triads: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in China.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DOI: 10.1016/S2213-8587(25)00127-5
[2] Xiong-Fei Pan, Zhong-Ze Fange. (2025). Healthy weight for the next generation's health in China.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DOI: 10.1016/S2213-8587(25)00170-6
免責聲明: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醫院就診。
版權說明: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謝絕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以任何形式轉載至其他平臺。轉載授權請在「醫學新視點」微信公眾號留言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