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7年,馬克龍突然打破法國總統訪問英國的外交空白,開啟了倫敦之行,并在英國議會進行了演講,期間,特別提到了中美。
(馬克龍在訪問英國時,強調英法需擺脫對美中兩國的依賴)
1、馬克龍訪英釋放危險信號:歐洲戰略自主淪為笑談?
當法國總統馬克龍的專機降落在倫敦希思羅機場時,這場時隔17年的元首訪問本應成為歐洲團結的象征。然而這位自詡"戴高樂傳人"的總統,卻在唐寧街10號的會談中徹底撕下了戰略自主的偽裝。
在鎂光燈下,馬克龍毫不掩飾地將中國定義為"系統性挑戰",而把正在對歐洲揮舞關稅大棒的美國奉為"堅定盟友"——這番赤裸裸的站隊宣言,連在場的英國議員都聽得昏昏欲睡。
還有一個極具諷刺的細節:就在馬克龍高談"擺脫依賴"的同一天,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宣布將對歐盟鋼鋁產品加征25%關稅。這種當面打臉的操作,居然沒能動搖馬克龍對"跨大西洋友誼"的虔誠信仰。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對歐盟一視同仁)
更可笑的是,他竟大言不慚地宣稱要建立"開放而非依賴"的國際關系,殊不知法國去年對華貿易逆差高達480億歐元,僅空客一家就拿下中國1400架客機訂單。這種既要吃飯又要砸鍋的做派,活脫脫上演了一出當代政治版的《皇帝的新衣》。
2、電動車大戰背后的算計:法國為何甘當美國馬前卒?
當中國電動車在歐洲市場勢如破竹時,法國的反應堪稱當代貿易保護主義的教科書案例。
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電動車在歐洲市占率突破8%,物美價廉的中國電動汽車讓法國汽車巨頭的股價應聲下跌15%。馬克龍政府不去反思本國產業為何失去競爭力,反而緊急啟動"政治核按鈕"——推動歐盟委員會對中國電動車加征最高48%的反補貼稅。
(法國推動歐盟制裁中國電動車,迎合美國戰略打擊中歐關系)
這場鬧劇暴露了法國政客的雙重標準:他們可以容忍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對歐洲車企的4000億美元補貼,卻對中國每輛車不到1000歐元的綠能補貼耿耿于懷。
更諷刺的是,法國自家電動車產業每年享受的政府補貼高達50億歐元,這等"只許州官放火"的做派,連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都看不下去,直言"保護主義救不了歐洲汽車業"。
3、美國關稅大棒砸向盟友,馬克龍為何還在裝睡?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一紙公告,直接給所謂的“盟友”當頭一棒——對日本、韓國等“鐵桿小弟”加征25%的“對等關稅”。這一記耳光打得響亮,華盛頓用實際行動證明:在美國眼里,盟友不過是隨時可以收割的韭菜。
可就在全世界都看清美國“利益優先”的真面目時,馬克龍卻還在英國議會上高調宣稱“美國是英法的堅定盟友”。
(在基礎價值觀上,馬克龍是認同特朗普的)
這場景簡直荒謬得像一出黑色喜劇——美國一邊對盟友揮舞關稅大棒,一邊要求歐洲在貿易戰和地緣政治上沖鋒陷陣,而馬克龍卻像被灌了迷魂湯一樣,繼續高唱“跨大西洋友誼萬歲”。
更可笑的是,馬克龍一邊喊著“減少對中美依賴”,一邊卻對美國的經濟霸凌視而不見。法國農民被美國農產品傾銷逼得破產,歐盟鋼鐵產業被美國關稅壓得喘不過氣,可馬克龍政府卻連一句硬話都不敢說。
這種“選擇性依賴”的做派,連法國媒體都忍不住嘲諷:“總統先生,您的‘戰略自主’難道只針對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