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我們常說,迪卡儂是運動人的「迪士尼樂園」。
而這個夏天,它干脆把「樂園」搬進了城市中心。
越來越多的人,在逛街途中不經意間「闖進」了一場槳板體驗、匹克球教學,開啟了一場說練就練的即興運動。
前不久,迪卡儂在北京大吉巷、南京百家湖、上海新天地三地三店同日開業,隨即開啟了一連串沉浸式的運動體驗。
不同于傳統的剪彩、表演式開業,迪卡儂的開店活動更像一場開放式的城市運動快閃。
在南京百家湖,逛商場的路人可以現場體驗沖浪模擬裝置,順手再感受槳板、騎行等項目;在上海新天地,板球等小眾運動被搬上門店C位,服務于國際化社群的多元興趣;在北京大吉巷,「十項全能」挑戰集結跑步、跳繩、飛盤、蹦床等項目,門店現場一秒變身城市運動會。
類似的「熱練」場景,如今也在成都天府、杭州嘉里中心、深圳灣萬象城等多家門店持續上演。迪卡儂用「這夏該你上場」這一夏季品牌活動串聯成線,打通了城市運動生活的新路徑。
這些看似「隨便玩玩」的項目,其實正是迪卡儂品牌使命Move People Through the Wonders of Sport的具象表達。
在活動中可以發現,運動的本質,其實就是「玩」——一種身體與快樂之間最直接的連接。
迪卡儂沒有鼓勵打卡、自律或變強,而是選擇從「愿意開始」出發,降低每一個人邁出第一步的門檻。哪怕只是商場里的一次跳繩、一次沙包游戲,也能讓人輕松「動」起來,找回對運動的好感。
這一理念也精準回應了當下「運動生活化」的趨勢:人們追求的早已不止于健身成果,更看重與社交、情緒、生活方式的結合。
迪卡儂通過可體驗、可互動、可分享的門店場景,把「試試看」變成「還想再來」。低門檻的嘗試、多樣化的陪伴、不強調結果的參與感,讓用戶真正把運動融入日常。
由 此, 「讓運動觸手可及」也不僅是品牌愿景,更成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市場策略:它不靠制造焦慮驅動消費,而是以一站式場景、親民價格和真實陪伴,提供可持續的運動生活方式。
當運動不再是任務,而是生活的一部分,迪卡儂就成了那個始終在場的朋友。正如網友在社媒上分享:「沒想到現在,迪卡儂成了最懂我的運動搭子。」
而 為了更持續成為大眾運動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迪卡儂也在悄然間完成了一輪系統性升級。
當運動,成為城市生活的一種節奏、社交語言乃至身份表達。用戶也不再滿足于單一的「產品擁有」,而是渴望一種「搭子」型的品牌關系,于是,誰能帶來真實、長期的陪伴感,成為了品牌競爭的分水嶺。
面對這樣的趨勢,迪卡儂做了一件接地氣的事:把門店搬進熱門商圈,把體驗搬進生活。
過去,迪卡儂以郊區大賣場的形象為人熟知,而如今,它正加速向城市核心滲透。繼杭州嘉里中心、南京夫子廟之后,此次新開的三店,再次明確了品牌新一階段的選址邏輯。
新店在以往「大而全」的產品陳設上,強化了「沉浸式」與「可參與」的體驗感,不再拘泥于品類劃分,而是根據運動類型進行布局,讓顧客能夠輕松搭配全套運動裝備,享受便捷高效的購物體驗。
以上海新天地店為例,門店針對商圈內國際客群的興趣偏好,將板球等小眾運動引入線下,打破傳統品類限制,讓運動消費更加多元而精準。
同時,門店通過一項項隨時可參與、可加入的運動項目,承擔起「城市運動場」的角色。
今年年初,響應體重管理政策,一些門店組織了「減肥大作戰」社群挑戰,不僅設立季度達標獎勵機制,還通過持續追蹤與線下互動,激發大眾參與的積極性,讓「減重」從一個孤獨的目標變成一場有獎有伴的集體挑戰。
在北京大吉巷,門店圍繞「城市運動場」定位,策劃了包括「十項全能」能量場、循環市集、跑步騎行社群等一系列活動,為市民打造出一個可持續的運動生活中心。
這種以門店為核心節點、以社群為連接機制的城市運動生態,也成為迪卡儂從陪你運動,到陪你生活。
此外,迪卡儂更通過產品線的進化,來呼應當下新時代消費者的多元運動生活。
當前,迪卡儂以「9大品類品牌 + 4個專業品牌」的矩陣式布局,包括戶外、水上、健身、球拍類、山地騎行、團隊運動、跑步等,覆蓋從足籃排三大球、通勤騎行、周末露營,到小眾興趣項目如槳板、潛水、風帆、攀巖、馬術等多元需求。
在新門店中,產品被重新梳理分層:基礎款仍以高性價比覆蓋大眾需求,而專業線則進一步強調品牌主張與運動場景的垂直深化。
今年3月底,迪卡儂在杭州揭幕了亞洲首家VAN RYSEL專門店,這家面積達335平方米的騎行門店,不僅售賣覆蓋入門至競賽級的完整產品線,還配備了維修、Bike fitting、虛擬騎行體驗等功能區域,形成「產品+服務+社群」的一體化閉環。
在跑鞋領域,既有百元級日常慢跑款,也推出了賽事級競速鞋KD900X2,服務高性能跑者需求。而這正是迪卡儂「專業+大眾」雙策略的又一核心體現。
在露營產品上,迪卡儂則從快搭式基礎帳篷延展至遮光、防曬、防雨一體化系統,乃至車頂帳篷、家庭款露營模組,覆蓋從「周末試試水」到「專業玩家」的不同人群偏好;在夏季水上運動中,槳板、潛水、風帆等產品也開始配合環保主題活動、場地合作,延伸為更具社群感與生態意識的「運動生活方式」。
整體來看,在當前運動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迪卡儂沒有一味追求高端化,無論是網球、匹克球這樣的潮流球類項目,還是潛水、馬術等進階型興趣門類,迪卡儂用「專業+性價比」的雙路徑,打破了運動的門檻,也拉近了每一個人與運動的距離。
如果說產品讓運動更方便,那么服務則決定了人們愿不愿意繼續留下來。
對于迪卡儂來說,服務從來不只是售后的附加項,更是品牌專業性的延伸與用戶體驗的關鍵組成。
迪卡儂的門店圍繞可持續的運動理念搭建起「循環經濟」模式,覆蓋多品類的服務體系:不僅提供帳篷、槳板、自行車、雪具等裝備的租賃服務,也針對童車、自行車、滑雪器材等品類推出二手回收與銷售、以舊換新、現場維修調試等功能區。
五一南京夫子廟店開業首日,營業不到一小時,就有顧客慕名而來,選擇了一款原價1799元的公路自行車,以99元的日租金成功「提車」,開啟了西湖的環湖一日游。
在當前「綠色消費」與「降本增效」雙重趨勢下,從「先租后買」的低門檻試用,到「舊物再生」的延續使用,品牌通過一項項真實且有效的路徑,幫助用戶打破運動初期的成本壁壘,同時進一步延長了產品的生命周期。
這樣的服務邏輯也正在被越來越多消費者接受和認可,不僅提升了消費者的使用效率與經濟性,也為迪卡儂構建起一個可持續的運動消費閉環。
當產品變得可感、服務變得有溫度,那個真正懂你的運動搭子,自然就浮出了水面。
迪卡儂不是追熱點的品牌,而是把「運動搭子」這件事,做成了一種日常的確定性。
在運動品牌紛紛強調「陪你動起來」的當下,情緒表達和陪伴敘事正在趨同,真正拉開差距的,是誰能像用戶一樣思考,提前捕捉趨勢,并將其轉化為可持續的產品與服務體驗。
迪卡儂的「懂用戶」,不是依賴調研報告或社交熱詞,而是建立在門店長期高頻接觸的第一線現場中。
迪卡儂的員工,遠不只是傳統意義上的銷售人員——他們本身就是運動的參與者和組織者,其中不乏國家級運動員、專業教練、登山領隊、騎行達人、常年參賽的跑馬選手。
他們的真實經驗和日常觀察,不僅支撐著用戶的選購建議,也直接轉化為產品研發、場景設計、服務機制的靈感來源。
露營裝備租賃的推出,就源于對「嘗鮮型」用戶使用行為的識別:與其購買一整套露營裝備,不如用29.9元租一次,先體驗后決定;匹克球、槳板等輕量化社交運動的配置,則是對城市年輕人「邊運動邊社交」場景的精準洞察……
這些案例背后,是迪卡儂將門店變成「消費實驗室」的組織能力。用戶需求不是通過市場調研事后獲知,而是在一線被實時捕捉、驗證并快速轉化為產品與服務的原型和路徑。
更重要的是,迪卡儂并不把「社群」當成一種運營手段,而是通過線下的持續陪伴,將其內化為品牌觸達與用戶關系的一部分。從年輕人社交、親子陪練到術后恢復科學減重等個性化的運動需求,它構建的,是一種以真實人群連接為基礎的長期信任關系。
這套體系的核心競爭力,不是制造熱度,而是構建日常,真正做到從場景中來,到場景中去。
換句話說,別人做的是「陪你動一次」,迪卡儂做的卻是「陪你一直動」。
而這 一切的底氣,更源自迪卡儂長期以來對專業能力的深耕與堅持。
創始人米歇爾·雷勒克(Michel Leclercq)始終堅信,每個人都應享有運動的權利,而不應被高昂價格所阻擋。基于這一理念,他打造了迪卡儂,從產品研發、制造到零售,構建起完整的一體化產業鏈。
這也讓迪卡儂在保持專業性能的同時,能夠使高品質運動裝備以更親民的價格進入大眾生活。
在此基礎上,迪卡儂持續通過子品牌矩陣與賽事合作,打通專業標準與大眾市場之間的隔閡。
旗下公路騎行品牌VAN RYSEL是法國環法職業車隊 AG2R 的官方合作伙伴,其產品須經受頂級賽事的極限考驗;KIPSTA與格列茲曼共同打造專業級足球裝備,推動團隊運動裝備向更高水準進化;KIPRUN也于今年簽約歐洲長跑新星吉米·格里西耶,進一步夯實在跑步垂類的技術積累與運動場景拓展。
這些與專業運動員、賽事的合作,不僅驗證了迪卡儂產品在極限條件下的性能,也反向推動了品牌在大眾可及性與專業可信度之間的融合創新。
對普通用戶而言,這意味著花幾百元也能買到世界級運動員使用的同款科技,真正意義上「把專業普及化」的能力兌現。
值得一提的是,迪卡儂的發展也與當下時代的發展需求相結合。
隨著全民健身戰略的深入推進,中國體育消費正經歷從「觀看」向「參與」,向多樣化運動的轉型。
在政策支持和社交平臺助推下,用戶的運動生活逐步延伸至家門口的廣場、公園,甚至商場、露營地等多元場景。迪卡儂的新場景布局正好契合了這一趨勢,填補了用戶需求轉變的空白。
據了解,未來1至2年,迪卡儂計劃每年新開20至30家門店,重點打造新型運動空間,全面重塑用戶體驗。以門店為核心,聯動合作伙伴,拓展更廣泛的運動場景,同時,依托運動社群,持續引導大眾探索多樣化運動項目,推動更健康、更有趣的運動生活方式。
回望這家1976年誕生的專業運動品牌,我們發現迪卡儂始終堅持初心:讓更多人快樂地開始運動,享受運動的本質樂趣,而非單純追求變強。
正是在這個目標的驅動下,迪卡儂沒有高喊改變世界的口號,卻通過無數細微而扎實的努力,悄然改變了越來越多人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