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博物館以館藏文物清雍正粉彩蝠桃紋橄欖瓶為原型設計的文創產品“清粉彩蝠桃紋瓶立體發光冰箱貼”在網絡上引發爭議。
該文創將粉彩蝠桃紋瓶底部穿孔,做成發光冰箱貼的樣式,讓人聯想起這件文物因戰亂流落海外,被美國富豪家庭當作燈座使用的歷史。不少網友為此感到痛心,認為這件文創的設計缺乏對歷史的敬畏,“拿屈辱歷史作賣點”“消費文物苦難”。但也有網友認為,“文創就是要創新革新,解放思想”“通過精美文創,反而更能讓大眾了解那段歷史”……
網友李女士的視頻截圖 來自網絡
清雍正粉彩蝠桃紋橄欖瓶目前展陳在上海博物館中國古代陶瓷館,是一款從海外回歸的國寶文物。
根據上海博物館官方網站介紹,2002年之前,清雍正粉彩蝠桃紋橄欖瓶一直在前美國駐以色列大使奧格登·里德先生的母親家族的紐約家中,作為臺燈使用長達四十年之久。2002年這件橄欖瓶出現在香港蘇富比的拍賣圖錄之中,引起了諸多收藏家的興趣,其中包括張永珍女士。張永珍女士的父親是民國時期著名文物鑒藏家張仲英,良好的家庭教育和鑒藏眼光使她深知這件器物的價值,經過一番激烈的競價,最后以4150萬港幣拍得這件橄欖瓶,創造了當時清代瓷器拍賣的最高紀錄。購買此瓶以后,她立刻把它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
面對網友對蝠桃紋瓶文創設計的質疑,7月10日,上博方面回應稱,原美國藏家收藏此瓶四十余年,該瓷瓶曾短暫作為臺燈底座使用置于客廳內,一直以來被該家族珍視保護。在中西交往歷史上,中國瓷器經常被視為珍貴的藝術品被收藏者進行改裝,添加裝飾或更改用途。入藏上博后,蝠桃紋瓶經陶瓷專家鑒定,認為文物保存狀況非常完好,并未受到人為破壞。
清雍正粉彩蝠桃紋橄欖瓶 上海博物館藏 圖片來自網絡
針對蝠桃紋瓶在海外被當作燈座使用的歷史,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劉朝暉教授表示,“中國瓷器在海外的使用與改裝,有長久的傳統。在中東,中國瓷器被鑲嵌寶石,成為珍寶。在歐洲,中國瓷器作為貴族喜好之物,也會根據本地的審美風尚、生活需求,在當地被重新裝飾和加以改造,這種現象頗為流行,比如加上金屬鑲嵌,以保護易碎的材質,適應當地的使用習慣,或者利用附件的裝飾性,使之與歐洲室內裝飾風尚相呼應。同樣,中國也會對西洋的器物加以改裝,以適應本地的需求,比如清宮就對歐洲的琺瑯、日本的漆器加以改造和利用。”
蝠桃紋瓶相關文創產品。上海博物館供圖。
據悉,瓷瓶臺燈已在上博文創商店銷售了近三十年。近年來,上海博物館以粉彩蝠桃紋橄欖瓶為元素開發的文創產品有41種,為了更好表現陶瓷的瑩潤和光澤感,開發團隊對該款粉彩蝠桃紋瓶冰箱貼設計了內置燈光。上博方面表示,在文創產品開發過程中,上海博物館始終尊重歷史,了解文物特質,并征詢了捐贈人的意見。
采寫:南都記者 黃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