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的持續高溫,捧紅了不少花里胡哨的“降溫神器”:
什么冰毛巾、冰脖環、冰涼貼……
但就像染發的盡頭是純黑、攝影的盡頭是手機、泡面的盡頭是紅燒牛肉一樣,大家廣泛的嘗試往往都會歸于最簡單原始的配置——
“降溫神器”的盡頭,是冰塊本冰。
山姆會員商店上架的新品“農夫山泉純透實用冰”登上熱搜,2公斤規格售價22.8元,給互聯網一點小小的價格震撼。
畢竟兩公斤的農夫山泉,在作為瓶裝水的時候只賣8塊錢。
而根據山姆客服的回應,這種冰塊制作工藝技術特殊,在相同環境下比普通冰塊的融化速度低20%,更適合長時間保冷。
@時光雨
如果你在網上疑惑發問,這種貴貴的冰塊“到底是誰在買?!”,一定會冒出許多網友回答“就是我”、“回購6次了”。
包裝好的現成冰塊,現在已經變成了年輕人的潮流單品。
01
冰塊熱銷,
各大品牌兩眼一睜就是造冰
“冰塊經濟”走紅,我愿稱之為飲品界的逆天改命大爽文。
以前冰塊大量出現在咖啡奶茶里,還會被嫌棄“怎么都是冰啊?” ,總覺得自己花錢買了半杯冰塊虧得慌;
現在,“加冰”幾乎成了年輕人夏天喝東西的默認選項,各種冰塊出現在線上線下各種零售渠道;
便攜冰杯適合出門在外即時性的冷飲需求,袋裝冰塊則可以囤在自家冰箱里慢慢用,“冰塊”變成了大家愿意專門購買的單品。
不止山姆,現在開超市的、搞便利店的、產瓶裝水的、搖奶茶的、做雪糕的、送外賣的……
最近行業上下游的各個品牌,都在搞同一件事情就是“賣冰塊”。
山姆冰塊已經成了小某書上“精致生活方式”的新符號,隨手一搜就有無數帖子分享自己“在山姆跟風最成功的一次”,曬出自己構圖精致、色調高級的加冰飲料照片↓
甚至火到許多門店已經賣脫銷。
自己當地的山姆還沒上架新品冰塊的網友,急得在評論區喊話,有熱心網友建議ta去別的超市看看。
盒馬的袋裝食用冰750g賣6.5元,折算下來比山姆的定價略便宜一籌。
各品牌便利店也都引進了不同規格的冰杯,160g的普通食用冰塊,售價大概三四元一杯;比較貴的是大冰球,更不容易融化、造型也比較好看,一顆就要賣將近十元;
它還有個詩意的名字叫“月球冰”,堪稱氛圍感的神,感覺把冰紅茶倒進去也能馬上裝出威士忌的既視感。
農夫山泉除了在山姆賣冰袋,也推出了160g裝的冰杯,售價在3.5元左右。
瓶裝水品牌都開始賣冰塊,本來就有布局冰品市場的乳飲品牌兩巨頭也行動了起來。
伊利旗下的冰工廠和蒙牛旗下的冰+,以前夏天卷誰出了新口味雪糕,今年也擠進了“冰塊經濟”新賽道,都推出自家的食用冰杯,零售價都是3元。
蒙牛冰杯的官方宣傳帖下面,熱評第一就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網友,在強烈要求開啟冰杯內卷,“把價格打下來”。
別急,這就有人把價格打下來了。
蜜雪冰城去年推出了“雪王冰杯”,660ml大杯裝售價1元,真正的便宜大碗,畢竟現在市面上1元的瓶裝礦泉水都越來越少了;
大家一邊高喊著“離了雪王誰還這么寵我們貧窮大學生”一邊激情下單,結果發現最大的問題是冰杯太緊俏,學校附近三公里的門店已經全部賣完了。
古茗上架了相對便宜的“一杯冰水”,500ml中杯售價1元,有網友點單后備注“只要冰不要水”,在門店同意的情況下也能獲得一個冰杯。
書亦燒仙草最近也加入賣冰塊的行列,在部分地區門店推出了任意消費后加一元可以換購冰杯的活動。
除了卷低價,越來越擁擠的冰塊賽道上,另外一條出路就是卷新鮮感。
盒馬上架了乳酸菌、檸檬、咖啡等風味冰杯,便利店里也出現了新奇的網紅款:
一款是茉莉味的“新中式”冰杯,一款是小熊造型的咖啡冰杯。
@昵稱什么的比較煩 @7-Eleven北京
而這塊可愛的小熊形狀冰塊,售價9.4元一塊。
兩公斤賣22塊的山姆冰袋、小小一塊就要將近10元的月球冰、小熊冰,價格確實不便宜;
況且這又不是能實打實全部吃進肚里的雪糕,冰塊只能在溫度和造型上起到點給飲料疊buff的作用,看上去屬實沒什么性價比。
不少網友覺得冰塊成了新型“懶人稅”、“智商稅”,吐槽商家“明明可以直接搶錢的,但還送了一袋冰塊”;
但前幾年口徑一致的“聲討雪糕刺客”并沒有在冰塊上重演,你笑冰塊定價癲,冰塊的忠實消費者們笑你不懂生活;
“冰門信徒”們有自己的性價比計算方式。
02
年輕人花錢買“精致生活”,
商家卻說沒賺到?
“從超市/便利店買一大袋冰拎回家再凍進冰箱里”——
在這件事里大家最不能理解的一點,肯定是“為啥不直接在家自己凍?”
而“冰門”網友給出的解釋夸張但明了:
“它這個是千年寒冰,不易化”。
@九派新聞
比起自己用冰格DIY的冰塊,買回來的成品冰塊最直觀的區別就是更透亮;
工業制冰的雜質更少、密度更大、而且溫度更低,泡在飲品里的融化速度比較慢,不會讓你在二十分鐘后獲得一杯被嚴重稀釋的寡淡飲料。
外加自制冰塊的麻煩、耗時、可能存在菌落污染等弊端,成品冰塊瞄準了“愿意為更便捷、更好品質買單”的年輕人。
至于價格,大家對標的從來也不是商店冰柜里拿出來的三塊一瓶的冰紅茶,而是咖啡店、奶茶店十幾二十塊的飲品,甚至加入酒精以后拿冰杯當98一杯的特調雞尾酒平替。
現在網上隨手一搜,就有無數飲品博主排著隊教你低成本在家復刻橙c美式、茉莉奶綠、椰椰烏龍……
而這些教程的第一步,往往都是“杯子里面加滿冰塊”。
四塊錢的冰杯、三塊錢的牛奶、五塊錢的瓶裝茶飲料,兌吧兌吧就是奶茶店的網紅新品,一杯沒倒完還能自己續杯。
售價九塊錢但配料表只有純凈水的冰球,雖然貴得讓人嘀咕“你最好是阿爾卑斯雪山的融水”;
但跟著最流行的“便利店調酒”短視頻復刻一杯雞尾酒,一般成本也能控制在40塊以內,既能一邊喝一邊晃冰球玩,還能借高透冰塊的亮光產出朋友圈美圖若干;
這么算起來,九塊錢的冰塊好像也不是貴得不可饒恕。
另外,雖然冰塊的售價不低,但對各級經銷商來說,其實都算不上利潤豐厚的好生意。
根據@齊魯晚報的采訪,業內人士表示冰杯成本的“大頭”不在冰,而在于外包裝,一杯160克冰杯出廠價在1元左右,其中包材就占了約0.65元。
@戒網
在工廠制冰過程中,3噸水最終只能產出1噸冰,損耗較高。而且冰杯運輸必須全程冷鏈,運輸費用是常溫運輸的3—4倍。
所以“售價九塊錢但配料表只有純凈水”的原因在于,純凈水本來也不是“冰塊經濟”里的最值錢的生產資料,冰塊主要貴在了配料表之外的物流、倉儲、能耗上。
出廠價一塊的冰杯層層轉送到消費者手里,雖然加了好幾倍價格賣出去,但拿貨的成本也在不斷累積。
農夫山泉城市負責人告訴@Tech星球,一箱24杯裝的農夫山泉冰杯,各級經銷商利潤帶差不多為20元左右,分攤到每杯的利潤幾毛錢。
@戒網
濟南一家超市老板向@齊魯晚報透露,自己門店的蒙牛冰杯售價3元/杯,而拿貨價為2.2元/杯,“加上房租、電費、人工等成本幾乎不賺錢。”
既然不是好賺的買賣,那為啥各大品牌頂著“搶錢”、“賺智商稅”的吐槽聲,還要紛紛往制冰賽道上擠?
因為冰塊在大多數消費場景下都不是單獨使用的,消費者一般都會帶上飲品一起下單。
商家真正想賺的不是冰塊的錢,是搭著一起賣出去的酒水飲料錢。
品牌和各級經銷商都會想辦法,促成冰塊和其他產品的捆綁銷售。
蒙牛、伊利官方的小某書賬號上,會盤點冰杯搭配特調的各種DIY方式,其中就有用到自己家的乳飲產品,把冰杯帶著牛奶一起推薦給用戶↓
農夫山泉的營銷活動把冰杯和自家的“東方樹葉”、“茶π”、“水溶c100”等明星產品搭配在一起,買兩瓶飲料可以1元換購冰杯。
另外,社交媒體上還有許多博主都推出了“用農夫山泉冰杯自制美式”的教程,配方用到的也都是農夫山泉的咖啡、橙汁。
所以冰杯雖然利潤微薄,但如果能夠給品牌的其他當家產品賦予新的體驗、賣點,拉動關聯產品的銷量,那就值得被廣泛地鋪貨。
而在品牌不限的情境下,零售商也很愿意在夏天做一些冰杯捆綁其他飲品銷售的活動。
不管是洋酒、韓女咖啡,還是從小就喝的橘子汽水,加冰是絕大部分飲品最好的醫美,冰塊總會讓飲料變得更清新爽口一些,也讓人更有購買欲望。
電商方面,京東七鮮、小象超市都推出過各種各樣“冰杯+酒”、“冰杯+咖啡"、”冰杯+果汁”的組合銷售套餐。
剛好又趕上幾大外賣平臺商戰,在即時零購業務上卷得熱火朝天,最考驗送達速度和配送質量的冰品,是各家都必須爭奪的消費者心智。
去年夏天餓了么的主推活動就是0.01元加購冰杯,今年則開始發放“冰杯0元券”。美團閃購的許多商家,也紛紛推出了幾毛錢的巨折冰塊,用來給店鋪引流。
事實證明,冰塊還真就是飲品界的夏日銷冠。
根據尼爾森IQ聯合餓了么共同發布的《2024夏季即時零售冰品酒飲消費洞察報告》,平臺訂單“以冰帶品”的效果顯著:
24年6月酒飲訂單同比上漲19%,“酒+冰塊”訂單上漲170%;同月飲料訂單同比上漲22%,“飲料+冰塊”訂單上漲142%。
品牌、零售商和電商平臺合力促進了消費者下單習慣的養成,現在只要和冰塊搭建起成套的消費場景,就能賺到“冰塊經濟”的錢。
所以冰塊不僅是網紅單品,它更重要的屬性是引流搭子,是飲品行業新的增長點。
當年輕人越來越覺得瓶裝飲料喝來喝去沒什么新鮮勁兒,轉向擁抱更時髦新鮮的咖啡、茶飲時,“加冰特調”成了留住消費者的一個思路;
它讓瓶裝飲料擁有了本不屬于它的不確定性、非標準化、甚至是趣味性體驗。
“冰塊經濟”爆火,因為成年人也需要自己的食玩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