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海日
今天,是中國第20個航海日,也是紀念明朝鄭和下西洋620周年的重要日子。2005年7月11日,是中國偉大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的600周年紀念日。為弘揚鄭和精神、傳承航海文化、提升全民航海與海洋意識、促進睦鄰友好,國務院2005年4月25日決定將每年的7月11日確定為中國航海日。
620 年前,鄭和船隊七下西洋,他們到底去過哪里?具體航線如何? 2024 年 12 月萬明先生出版《明代中國的大航海——鄭和下西洋論稿》()時,主要依據鄭和下西洋親歷者馬歡《瀛涯勝覽》、費信《星槎勝覽》的記載重新編繪了《鄭和七下西洋航線圖》。 “一圖勝千言”,該航線圖刊于《論稿》一書之首,以此統領全書文章,讓讀者在閱讀全書之前先建立 鄭和七下西洋的地理空間概念,方便后續閱讀。
鄭和七下西洋航線圖(萬明:《明代中國的大航海——鄭和下西 洋論稿》,北京:科學出版社, 2024 年 12 月)
萬明編繪《鄭和七下西洋航線圖》為一幅基于現代地理學知識繪制的四色歷史地圖,比例尺1:2200萬,鄭和下西洋所經主要國家或港口、航線采用朱色標記,古地名注記使用黑色,今地名注記使用咖色。該圖以鄭和下西洋親歷者馬歡《瀛涯勝覽》、費信《星槎勝覽》等第一手資料作為研究基礎,考察下西洋當時的航程,認為一向為學界重視的《鄭和航海圖》并非下西洋當時航程的原始記錄;劃分下西洋的航區并編繪主要航線,較為清晰地展現出下西洋取道南海往西洋、進而覆蓋整個西洋(印度洋)航程,并進一步考證下西洋的主題:從西洋往西域,表明15世紀初明朝人的理念與實踐已率先建立起了跨越陸海的世界觀,意義極為重大。該圖的編繪為研究鄭和下西洋研究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值此中國第 20 個航海日,本文節選分享萬明先生最新發表的 《 親歷者視域下的鄭和下西洋航程再探 》 (《國家航海》第 34 輯, 2025 年,第 18 — 24 頁) 一文,沿著 《鄭和七下西洋航線圖》 ,帶您“親歷”鄭和下西洋航程。
關于鄭和航海路線的研究,百年來一直集中在《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后世稱之為《鄭和航海圖》。此圖受到學術界高度重視,形成了國際航海研究的重大課題之一,產生了豐碩成果。但是,反思既往的研究,會產生兩個疑問:一是此圖出現于下西洋近200年之后,正式形成于明后期,難以確切證明其產生于下西洋當時;二是此圖題名沒有冠以“鄭和下西洋”,甚至圖上“西洋”一詞也消失不見了。這足以說明此前認為此圖產生于第六次下西洋后、第七次下西洋前的說法,是不能成立的。歷史發展到明后期,“西洋”與“東洋”的劃分發生了根本性變異,“西洋”一詞已具有了不同于明初的涵義。在紀念鄭和下西洋 620 周年之際,為了向歷史真實更近一步,我們需要從親歷者第一手資料再出發,還原鄭和時代的西洋航程。本文的核心論點主要產生于下西洋親歷者原著中的記述,秉承以當時人對當時事的記述為主要依據。曾經跟隨鄭和下西洋的親歷者留下了三部書,即馬歡《瀛涯勝覽》、費信《星槎勝覽》以及鞏珍《西洋番國志》,他們的記述涵蓋了下西洋所至大部分國家與地區的航程,為下西洋航路的還原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原始資料。本文以《瀛涯勝覽》具體記述的20 國(《西洋番國志》20 國同,不再重復征引)為主要依據,以《星槎勝覽·前集》14 國、《后集》所記往西洋之地加以補充,考察下西洋的航程,分析鄭和下西洋的航區劃分與主要航線,探討下西洋的主題,為進一步研究搭建一個合理的框架,還祈方家指正。
航程第一階段
從南海往西洋行
永樂三年 (1405) , 永樂帝首次派遣鄭和下西洋。下西洋的“西洋”是哪里 ? 這是認識鄭和下西洋的基本問題 , 也是我們了解鄭和下西洋的基本航程及其所到國家和地區的關鍵 。 明朝初年 , 明朝人理念中的“西洋”一開始是有特指的 。 在跟隨鄭和親歷下西洋的通事馬歡筆下 , 具體所指是“那沒黎洋” , 也就是今天稱為“印度洋”的海域 。
鄭和下西洋航程的第一 階段 , 是從南海前往西洋 。 明人陸容《菽園雜記》云“歷東南諸番以通西洋” , 是對于下西洋航程認識的最佳注解 。 鄭和出航首先到達的是占城國 。 馬歡記 : “自福建福州府長樂縣五虎門開船 , 往西南行 , 好風十日可到 。 其國南連真臘國 , 西接交趾界 , 東 、 北俱臨大海 。 國之東北百里有一海口 , 名新州港。”費信補充 : “秋九月自太倉劉家港開船 , 十月到福建長樂太平港停舶 , 十二月于福建五虎門開洋……順風十晝夜到占城國 , 其國臨海有港曰新洲。”在這里 , 顯然費信的記載在時間和地點上都更為詳實 。
根據記述 , 占城國是下西洋的第一站 , 它位于今天的越南中部 , 是東 南亞地區的重要節點之一 。 占城國新洲港是鄭和船隊首先停靠的地點 , 從占城出發的航線是下西洋通往西洋的重要起始航線 。 由占城出發有三條航線 :
第一條是從占城到爪哇國。馬歡記:“爪哇國,古者名阇婆國也。其國有四處,皆無城郭。 其他國船來,先至一處名杜板,次至一處名新村,又至一處蘇魯馬益,再至一處名曰滿者伯夷……于杜板投東行半日許至新村,番名曰革兒昔……自二村投南,船行半日許,則到蘇魯馬益港口。其港口流出淡水,沙淺,大船難進,止用小船。行二十余里到蘇魯馬益,番名蘇兒把牙……自蘇兒把牙,小船行七八十里到埠頭名漳沽。登岸往西 南行,一日半到滿者伯夷。”這里述及爪哇的 4 處地名。費信補充:“自占城起程 , 順風二十晝夜可至其國。地廣人稠,甲兵為東洋諸番之雄。”由此,我們知道明初人認為爪哇是屬于東洋的。
第二條航線是從占城國到暹羅國。馬歡記:“自占城國向西南,船行七晝夜順風至新門臺海口人港。”費信補:“自占城順風十晝夜可至。”并在《后集》補充了暹羅國之西有彭坑國。
第三條航線是從占城國到滿刺加國。馬歡記:“自占城向正南,好風船行八日到龍牙門,人門往西南行二日可到。此處舊不稱國 , 因海有五嶼之名。”這里費信的補充卻表明另有始發地:“其處舊不稱 國。自舊港起程,順風八晝夜至此。”滿刺加國是鄭和七下西洋每次必到之地,是船隊在東南亞的重要中轉站,也是返航途中各分支船隊與主船隊會合的地方。今馬六甲海峽以其命名,馬六甲海峽位于亞洲東南部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扼太平洋和印度洋之咽喉,是連接亞、非、歐的重要海上通道。
至于上述舊港國,馬歡記:“即古名三佛齊國是也。番名浮淋邦,屬爪哇國所轄。東接爪哇界,西抵滿刺加國界……諸處船來先至淡港,人彭家門里系船……用小船人港則至其國。”費信記 : “自爪哇順風八晝夜可至其處。自港口人去,田土甚肥,倍于他壤。”值得注意的是 , 在費信的記述中 , 舊港是沒有被稱為國的地方。
從滿刺加國出發 , 由記述可見存在兩條航線:
第一條是到啞魯國。馬歡記:“自滿刺加國開船,好風行四晝夜可到。有淡水一條,人港到此國。其國南是大山,北是大海,西連蘇門答刺國界,東有平地,堪種早稻。”費信記:“其國與九州山相望,自滿刺加順風三晝夜可至。其國風俗氣候與蘇門答刺大同小異。”
第二條是到蘇門答刺國。馬歡記:“即古之須文達那國是也,其處乃西洋之總頭路。寶船自滿刺加國向西南,好風行五晝夜,先到一村濱海去處,地名答魯蠻系船,往東南十余里即至。其國無城郭,有一大溪水流 人于海,一日二次潮水長落。其海口浪大,常有船只沉沒。其國南去有百里之遠大深山 , 北是大海 , 東亦大山 , 至啞魯國界 , 正西邊海山連小國二處:先至那孤兒王界,后至黎代王界。”費信記:“古名須文達那 , 自滿刺加順風九晝夜可至。”蘇門答刺國位于今天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是鄭和船隊的一個重要停靠點和分點。島北部南浮里國帽山是前往西洋的分水嶺。
上述小國那孤兒,馬歡記:“那孤兒王,又名花面王,在蘇門答刺國西,地相連,止是一大山村……語言動作與蘇門答刺國相同,土無出產,乃小國也。”費信記作“花面國”,云:“其國與蘇門答刺臨境,傍 南巫里洋。”
小國黎代,馬歡記:“亦一小國也,在那孤兒王界之西北處。南是大山,北臨大海,西連南淳里國為界……自推一人為王,以主國事,屬蘇門答刺國之管。土無所出,言語行用與蘇門答刺國相同。”
這里來到了南海與西洋的節點南里國。馬歡記:“自蘇門答刺國往正西連山,好風船行三晝夜可到……地方東接黎代王界,西、北皆臨大海。南去是山。山之南又是大海……國之西北海內有一大平頂峻山,半日可到,名帽山。山之西大海,正是西洋也,番名那沒黎洋,西來過洋船只,收帆俱望此山為準。”費信對此國失載。
下西洋航程的第一階段,至此告終。據 此,帽山之西大海,正是西洋也。這里明確說明在明初人的理念中,西洋番名為“那沒黎洋”,即今印度洋也,“那沒黎”即“南浮里”,是 Lambri 或 Lamuri 的對音。
可見下西洋航程的第一階段,是從南海往西洋。這段航程,主要是航行于南海 - 東南亞地區,包括了今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家。航線的節點是占城國、暹羅國、爪哇 國、滿刺加國。特別是滿刺加國,在七下西洋中崛起發展為繁盛的國際貿易中心,直接影響到以其命名的馬六甲海峽,該海峽是位于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之間的重要國際水道。更重要的是,滿刺加國是溝通太 平洋與印度洋之地。
航程第二階段
全覆蓋西洋
以下進入航程第二階段,即西洋的航程。馬歡首先記述了錫蘭國:“自帽山南放洋,好東北風船行三日,見翠藍山在海中。其山三四座,惟一山最高大,番名按篤蠻山……過此投正西,船行七八日,見鶯哥嘴山。再三兩日到佛堂山,才到錫蘭國馬頭名別羅里,泊船登岸。”費信記:“其國自蘇門答刺順風十二晝夜可至。”這里費信籠統記自蘇門答刺起程,遠沒有馬歡的記載那么細致,實際上是自今蘇門答刺島的南浮里國帽山出發。
關于蘇門答刺在海上的關鍵位置,馬歡《記行詩》敘述得相當到位:“蘇門答刺峙中流, 海舶番商經此聚。自此分往錫蘭,柯枝、古里連諸番。”自蘇門答刺往錫蘭國,可至一連串的印度洋國家:
小葛蘭國。馬歡記:“自錫蘭國馬頭別羅里開船,往西北,好風行六晝夜,到小葛蘭國。其國邊海,東連大山,西是大海,南、北地狹臨海。”費信記名“小唭喃國”,并云:“山連赤土,地與柯枝國接境,日中為市,西洋諸國之馬頭也。”柯枝國。馬歡記:“自小葛蘭國開船,沿山投西北,好風行一晝夜,到其國港口泊船。此國東是大山,西臨大海,南、北邊海有路可往鄰國。”費信記:“其處與錫蘭山對峙,內通古里國界。”
古里國。馬歡記:“古里國乃西洋大 國也。從柯枝國港口開船,往西北行三日可到。其國邊海,出遠東有五七百里,遠通坎巴夷國,西臨大海,南連柯枝國界,北邊相接狠奴兒國地面,西洋大國正此地也。”并記正使太監鄭和等統領大綜寶船到彼,起建碑亭,刻石于茲。費信記:“錫蘭山起程,順風十晝夜可至其國當巨海之要嶼,與僧迦密邇,亦西洋諸國之馬頭也。”古里國位于今天的印度西南部,是鄭和七下西洋前往印度洋的重要目的地,也是船隊分點之一以印度古里為起點,航程輻射到北印度洋航區波斯灣、阿曼灣、亞丁灣和紅海等地區。
通計下西洋自古里國出發 , 共有五條航線 :
第一條航線:自古里 出發,前往祖法兒國。馬歡記:“自古里國開船,好風投西北,行十晝夜可到。”費信記作“佐法兒國”,云:“自古里國順風二十晝夜可至。”祖法兒國,在今阿拉伯半島東南岸阿曼的佐法爾一帶,是阿曼灣的海上交通要道之一。
第二條航線:自古里國出發,前往刺撒國。費信記:“自古里國順風二十晝夜可至。”刺撒國故地,舊說在今索馬里西北部的澤拉 (Zeila) 一帶,近人認為是阿拉伯文 Ra's 對音,義為岬,即也門沙里韋恩角。
第三條航線:自古里國出發,前往阿丹國。馬歡記:“阿丹國,自古里國開船,投正西兌位,好風行一月可到。”費信記:“ 自古里國順風,二十二晝夜可至。”阿丹國今譯作亞丁,位于今也門亞丁灣西北岸一帶,扼紅海和印度洋出人口,是也門最大海港和外貿進出門戶,亞、非、歐三洲海上航路要沖。紅海是指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北部之間狹長的海域,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貿易交流要道:而亞丁灣是阿拉伯半島與“非洲之角”之間的海灣,是海上交通要道之一。
第四條航線:自古里國出發,前往忽魯謨斯國。馬歡記:“自古里國開船投西北,好風行二十五日可到。其國邊海倚山,各處番船并旱番客商都到此處趕集買賣,所以國人殷富。”費信記:“自古里國十晝夜可至。其國傍海居,聚民為市 。”忽魯謨斯國位于霍爾木茲海峽中,在今天的伊朗,是在波斯灣頭連接亞、非、歐地區的重要節點。而霍爾木茲海峽是連接波斯灣和阿曼灣的水道,是波斯灣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自古以來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
第五條航線:自古里國出發,前往天方國。馬歡記:“即默伽國也,自古里國開船,投西南 申位,船行三個月到本國馬頭,番名秩達……自秩達往西行一月,可到王居之城,名默加國。”費信卻記:“其國自忽魯謨斯四十晝夜可至。”近年南京新發掘出土的洪保墓中的《大明都知監太監洪公壽藏銘》,也印證了下西洋的天方之行。
值得注意的是,馬歡與費信所 記的航線不同 , 可見前往天方存在兩條航線一條自古里出發 , 另一條自忽魯謨斯出發。
通計下西洋自蘇門答刺出發,除了前往錫蘭國以外 , 還有兩條航線:
第一條航線:自蘇門答刺出發,前往溜山國。馬歡記:“自蘇門答刺國開船,過小帽山投西南行,好風行十日到其國,番名牒干。海中天生石門,如城闕樣。有八大處,各有其名 : 一曰沙溜,二曰人不知溜,三曰起來溜,四曰麻里奇溜,五曰加半年溜,六曰加加溜,七曰安都里溜,八曰官嶼溜。此處皆有所主而通商船。”費信則記作“溜洋國”,曰:“自錫蘭山別羅里南去,順風七晝夜可至其山。海中天巧石門有三,遠 望如城門,中可過船。溜山有八。”不同的是,馬歡記載的“麻里奇溜”,費信作“麻里溪溜”;馬歡筆下的“加半年溜” , 費信作“加平年溜”。
第二條航線:自蘇門答刺出發,前往榜葛刺國。馬歡記:“自蘇門答刺國開船,取帽山并翠藍島,投西北上,好風行二十日,先到浙地港泊船,用小船人港五百余里,到地名鎖納兒港登岸,西南行三十五站到國。”費信記:“自蘇門答刺順風二十晝夜可至。其國即西印度之地……其國海口有港日察地港,立抽分之所。”“浙地港”與“察地港”,譯名有一字之差。
至于下西洋前往印度洋西部的航程,馬歡沒有記載,為費信所記 。航程所至包括:
木骨都束國。費信記:“自小葛蘭順風二十晝夜可至。其國海,堆石為城。”鄭和等親立長樂南山寺《天妃之神靈應記》碑可證:“奉使西洋……抵于……木骨都束國。”此國位于印度洋西部東非地區,是今天索馬里首都摩加迪沙。
卜刺哇國。費信記:“自錫蘭山別羅 ( 里 ) 南去,二十一晝夜可至。其國與木骨都束國接連,山地傍海而居,壘石為城,砌石為屋。”鄭和等親立長樂南山寺《天妃之神靈應記》碑可證:“永樂十五年……下刺哇國進千里駱駝并駝雞。”此國也位于東非,即在印度洋西部,是今天索馬里的布臘瓦。
竹步國。費信記:“其處與 木骨都束山地連接,村居寥落,壘石為城,砌石為屋。”此國也位于東非,即在印度洋西部,在今天索馬里朱巴河口。在《鄭和航海圖》上,鄭和船隊最遠到達東非的慢八撒。慢八撒也在印度洋西部,位于肯尼亞東南端,是印度洋西部重要的通商口岸。今天的蒙巴薩港是東非最大海港之一。
綜上所述。最重要的是以上所至“西洋諸番”都是在印度洋周邊的國家,處于印度洋航行與貿易的節點位置。于是,在這里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鄭和下西洋的航程中,一個整體的西洋 —— 印度洋凸顯了出來,我們可以認識到下西洋有一個整體布局。今天我們知道,印度洋是世界第 三大洋,面積為 7056 萬平方千米,約占世界海洋總面積的五分之一,擁有紅海、阿拉伯海、亞丁灣、波斯灣阿曼灣、孟加拉灣、安達曼海等重要邊緣海域和海灣。在古代,印度洋貿易將亞、非、歐緊緊地連接在一起,它在世界航運中起著“海上走廊”的作用。古代世界大致可劃分為三大貿易區域:歐洲,阿拉伯 - 印度,以及東亞貿易區。從地域來看鄭和七下印度洋,每次必到的是印度古里,將東亞貿易區拓展到了阿拉伯 - 印度貿易區;而從第四次下西洋起直至第七次,船隊都到達了波斯灣的忽魯謨斯,那里正是亞洲與歐洲貿易的交匯之處。由此,船隊還到達了印度洋西 部的東非。印度洋貫通亞洲、非洲和歐洲的交通要道意義彰顯出來。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初下西洋親歷者的記述中,“西域”一詞發生了重大變化。歷史上的西域是在亞歐大陸上,下西洋從西洋往西域,造成“西域”的擴大延伸,從此特指西洋(印度洋)海上通達的陸上地區。西海之盡是西域,西域的再現與現場的轉向,蘊含的是明朝人對于世界認識的深刻轉變;而這種轉變,正是人類大規模走向海洋的濫觴,這種從海路貫通陸海的新思維,成為人類交往海洋化的開端。
本文航線部分內容摘編自萬明《親歷者視域下的鄭和下西洋航程再探》,《國家航海》第34輯,2025年,第18—24頁。
(本文編輯:劉四旦)
專業品質 學術價值
原創好讀 科學品位
一起閱讀科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