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5年至1433年間,明代航海家鄭和奉皇命率領當時世界上規模最為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足跡遍及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非洲東海岸,譜寫了人類航海史上的壯麗篇章,帶來的影響是深遠而廣泛的。
為什么由鄭和完成此項使命?寶船上都裝了些什么?下西洋為中國與世界帶來了什么?7月11日是中國航海日,也是鄭和下西洋首航紀念日,中國航海博物館推出“猶說寶船來:鄭和下西洋620周年紀念展”,綜合運用圖文、實物、視頻、場景等多種方式給予解答。這是國內首個從全球航運與貿易視角,聯動古今、集聚文博界與港航界資源的鄭和主題大展,共匯聚14家博物館、6家港航單位近150件精美展品,全方位展示七下西洋的歷史圖景,探尋鄭和航海的當代價值。
為什么由鄭和完成此項使命
展廳中,一件南京市博物館收藏的大報恩寺琉璃塔構件引人關注,屬國家一級文物。大報恩寺是明成祖朱棣為紀念父母而下令營造,鄭和曾負責督建。有記載:大報恩寺琉璃寶塔高達78.2米,通體用琉璃燒制,自建成至衰毀一直是中國最高的建筑,有“中國之大古董,永樂之大窯器”之譽。從此番亮相的精美構件,便能窺得“天下第一塔”的壯美。該構件施有黃、綠、赭等釉彩,看上去流光溢彩,上面浮雕著一只雄獅,獅子雙目圓睜,凸鼻露齒,蹲伏遠望,讓人望而生畏。在中國古代佛教藝術中,獅子是護法神。
一旁,是僧人圓瀞為鄭和所書的經書《妙法蓮華經》,表彰其出資刊印和鑄造鍍金舍利寶塔的善舉。兼容并包的思想理念,是鄭和成為下西洋正使欽差人選的原因之一,也促使他在未來的下西洋歷程中充分尊重當地文化,與各國建立了友好關系。
寶船上裝了些什么
據記載,鄭和船隊由超過200艘海船組成,每次出訪,隨行船員可達27000人以上,攜帶大量中國物產而去,滿載西洋物產而歸。為了適應海外審美和使用需求,這一時期瓷器紋樣與造型呈現出濃郁的異域特色。比如,此次展出的上海博物館藏景德鎮窯青花輪花紋雙耳扁壺,為國家一級文物,形如伊斯蘭地區的金屬水壺,器物全身繪有各種花紋,異域特色濃烈。
在鄭和下西洋時期,大量中國紡織藝術以朝貢頒賜和貿易的形式傳播至海外。展廳呈現的雜寶紋八達暈錦,紋樣以垂直、水平和對角線相交,形成類似“米”字的圖案,象征著八方輻射,寓意“四通八達,財路亨通”。
鄭和船隊航線行經多個世界著名的寶石及貴金屬產地,采買大量黃金與包括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等品類在內的珍貴寶石回國,極大豐富了明代皇室勛貴的配飾造型。展覽展出了一整套明代貴族女性金頭面,包含頂簪、分心、挑心、掩鬢等部件,其上鑲嵌的紅寶石、藍寶石、綠松石等貴重寶石來自海外。而一件明嵌寶石金鐲,運用花絲、鑲嵌、焊接等工藝制作,鐲上有插銷裝置,可自由開合。
展廳中,一件銅鐘是鄭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為祈求航行平安所鑄,下部一圈銘文包含“吉祥如意”等內容。遺憾的是,這次他并沒有平安歸來,因為積勞成疾在印度的古里去世。
下西洋帶來了什么
然而,受惠于船隊開辟的橫渡印度洋航線,中國與西洋各國乃至歐洲的貿易往來不絕,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持續不斷。比如,明代很多瓷器上的帆船、海怪、異獸紋樣,不僅是藝術的表達,更承載著人們對海洋的敬畏與探索精神。展覽中,一件明宣德青花海水瑞獸紋盤,盤心為雙翼飛象,周圍隱現龍、羊、鹿、蝦、文瑤魚等不同形狀瑞獸十六種,與南京天妃宮壁畫中的瑞獸紋相似,很可能與下西洋海事直接相關,反映出鄭和船隊所歷“洪濤巨浪,摧山倒岳,龍魚變怪,詭形異狀”的壯觀景象。
而一件明代漳州窯紅綠彩近悅遠來瓷盤,中心繪制西式羅盤,四周裝飾著西式帆船、飛魚、山水。瓷盤的外圈寫有“近悅遠來”,出自《論語·子路》中的“近者悅,遠者來”。
以下西洋為主題的傳奇故事亦在民間廣受歡迎,呼喚海洋意識的覺醒。比如像這本明代羅懋登撰寫的神魔小說《新刻全像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就是以鄭和七下西洋為歷史背景撰寫的,反映出明清時期民間對海洋傳說的濃厚興趣。
鄭和船隊還在沿途留下了許多遺跡、遺物和傳說。東南亞地區尤為盛行,人們為鄭和修建廟宇,用他的名字為地方命名,以紀念鄭和使團曾經的行跡。本次展覽展出了一把原保存于印度尼西亞民間的三保公矛,矛的兩面分別鑄有“三保公”和“三保大人”的銘文,是當地紀念鄭和的祭奠之器。
海上絲路續寫奮進新篇
以和平友好、平等互利、包容互鑒的精神內核,鄭和遠航在海洋上架起了連接不同文明的橋梁。本次展覽創新采用1+n的館內外聯動模式,“萬里尚為鄰——紀念鄭和下西洋620周年·中國印尼文化交流展”7月11日在雅加達省立陶瓷和美術博物館開幕,強化新時代兩國人文紐帶與友好合作。
今年是中國與印尼建交 75 周年、上海與雅加達結為友城5周年、萬隆會議召開 70 周年。展覽以“萬里尚為鄰”為主題,分為“航海壯舉,偉大航程”“星槎遺蹤,萬里絲途”“海納百珍,文明互鑒”“承航遠志,奮楫未來”四大板塊,展品涵蓋涵蓋古籍文獻、碑刻拓片、造船工具、航海圖卷、海撈瓷器、影像資料等,系統呈現鄭和下西洋的宏大場景、海上絲綢之路的繁盛景象、中印尼文化的交融共生以及當代海上絲路的奮進新篇。
從鄭和下西洋的寶船揚帆到新時代中印尼友好合作,本次展覽不僅是一場文化資源的深度交流,更是鄭和精神在當代的生動續寫。展覽將以真實而豐富的形式,再現鄭和下西洋的雄壯航跡與中印尼跨文化交流的古今篇章。
展廳中,一張寶船示意圖顯示:寶船是鄭和船隊的核心和領導,負責裝運封賞禮品、西洋各國貢品,海外貿易所獲奇珍異寶,其最大尺寸可達四十四丈(約合126米)長、十八丈(約合51米)寬。《鄭和航海圖》透露了“過洋牽星術”是鄭和下西洋時采用的一種天文導航定位技術,通過觀測星辰的海平仰角高度,判斷船只在南北方向上的位置變化。鄭和下西洋隨行通譯馬歡所著《瀛涯勝覽》,是其隨鄭和親歷二十國風物、詳實記錄海上絲路見聞的珍貴文獻。明御制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拓片(局部)為國內最大的鄭和下西洋記事石刻。藏于雅加達省立陶瓷和美術博物館的明代萬歷年間(1610-1630年)青花瓷,是鄭和帶來貿易往來的實證。徜徉展廳,觀眾在歷史與現代交織的光影中,感受到那份跨越時空的文明力量。
本次展覽由中國國際交流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大使館、鄭和研究會主辦,上海藝術品博物館、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雅加達省立陶瓷和美術博物館承辦,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協辦,將持續至8月11日。
距離鄭和下西洋首航過去了620年,但航海傳奇激起的“浪”仍在回響,海上絲綢之路的輝煌新篇章正在續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