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揚帆致遠 文明互鑒”紀念鄭和下西洋620周年美術作品展,在崇明島C77文化創意園隆重開幕。
2025年7月11日,是鄭和下西洋620周年,也是中國航海日設立20周年。當天,在上海市崇明區文化和旅游局支持下,由中國詩書畫研究會、上海百老德育講師團和上海鄭桓公文化研究基金會聯合主辦。大展在籌建中的上海崇明鄭和下西洋文化藝術中心舉行,展期為一個月。
本次藝術大展,由來自鄭和故里昆明的當代著名藝術家鐘開天先生領銜,以其500米國畫長卷《鄭和下西洋》為展覽核心,旨在追尋中華歷史上那曾劈開萬頃波濤、溝通浩瀚文明的偉大壯舉,進一步弘揚深植于民族血脈的開拓與包容精神。
從1405年到1433年,歷時近三十年,鄭和率領大明王朝超級船隊,七次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最壯觀的海洋探索活動,也是世界最壯觀的海洋探索活動之一,標志著明朝時期對外交流與貿易的繁榮,展現了當時中國的海洋技術、外交能力以及與世界其他地區的聯系。
步入展廳,歷史與藝術便交織成一片深邃海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國國家級軍旅國畫家鐘開天以心血凝鑄的五百米長卷巨制——《鄭和下西洋》。
鐘開天先生為創作這一巨幅作品,前期系統研讀了《明史》《瀛涯勝覽》等相關史料,并實地考察了鄭和航線上東南亞、中東、東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前后長達四年多,共收集、整理了民俗、民情史料,形成了十多萬字的筆記。
他從69歲開始籌備、創作,殫精竭力十三載,直到八十一歲才完成這一足以載入史冊的巨幅作品。內容分三卷十八章,包含了三千多個場景,一萬七千多個人物,一千多艘舟船,一千五百余只動物,充分展現了時代精神,鐘鼎大氣,漢唐雄風和東方大國氣派,被專家們評價為“史詩性巨作”、“現代版《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及歷史意義。
與鄭和長卷巨作輝映的,是精心復原的十二艘艦船模型陣列:巍峨的寶和號與海軍指揮艦,承載希望的糧船、馬船、水船,乃至極具地域特色的上海沙船……每一艘都靜訴著東方航海文明的卓絕智慧與遠見匠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民營企業家鄭榮德用十多年時間,組織民間力量調查研究上海市人民政府標志——“沙船”的歷史,復制了上海的沙船模型,本次一并展出。鄭榮德長達十多年的堅守,既是對上海城市根脈的深情回望,亦彰顯了民營企業家以歷史文化自覺反哺社會的責任擔當。
據本次活動籌委會負責人詹廣泉介紹,沙船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航海木船,與福船、廣船、鳥船并稱為“四大古船”,起源于上海崇明一帶,上海也因此有“沙船之鄉”的美譽。沙船是鄭和下西洋初始階段的主要戰船,集結于長江中下游一帶,上海寶山及崇明的長興島等地名,也因鄭和下西洋而得名,所以,在上海崇明區舉辦紀念鄭和下西洋620周年美術作品展,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筆墨方寸,亦能吞吐千古。本次展覽還特別展出了由云南民族大學原校長李昆華先生傾心復刻的一百枚印章珍品。這些印章以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魏碑、楷書六種書體精雕細琢,將鄭和船隊曾使用的印信復現于今人眼前。鐵筆傳神,印痕留韻,方寸之間是技藝的傳承,更是文明印記的鄭重鈐蓋。
崇明區作家協會、崇明鄉愁詩苑為紀念此盛事而創作的十首詩詞,則被十多位將軍以翰墨寄情,揮毫成篇。將軍筆力雄健,詩情浩蕩,鐵血丹心與壯闊襟懷躍然紙上,共同書寫著對和平遠航的崇高致敬,對崇明島的贊美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