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海之濱到雪域高原,山與海之間,連著斬不斷的健康情緣。
日前,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和國家疾控局發布的《關于表彰全國衛生健康系統先進機體、先進工作者及“白求恩獎章”獲得者的決定》上,第八批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隊榮獲全國衛生健康系統先進集體。
上海市第八批“組團式”援藏工作隊由援藏干部4人、醫學專家20人共同組成,他們在西藏日喀則幫扶開展臨床新技術36項,將最先進的技術理念根植于高原,為西藏百姓的健康貢獻一份沉甸甸的“上海力量”。近日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走近他們,聆聽在高原當“白衣戰士”的點滴。
他挽救別人的父親,返滬送別自己的父親
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怎么援?作為上海第八批的隊長,上海市衛健委(上海市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傳承發展處處長王慶華才一上任,就馬不停蹄實地考察,一返滬休息,就走訪十幾家對口支援醫院,通過詳盡的專題調研心中有譜:綜合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情況,組織制定日喀則市人民醫院上海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規劃。規劃順勢聯動上海對口支援的江孜、亞東、定日、拉孜、薩迦等五縣發展定位,實現學科融合,發揮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龍頭作用”,提升市縣級公立醫院診療能力,讓更多西藏百姓從中獲益。
重病人實在太多了!
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消化科李鋒主任醫師來到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時,他由衷感到自己肩頭的責任重大。李鋒原定于2021年進藏,體檢都做完臨時又換了人。次年,他主動報名成為“第八批”的一員。
李鋒主任醫師(左2)帶領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消化科團隊進行病房疑難病例查房。
“當地需要會做食管胃靜脈曲張內鏡治療手術(又稱套扎)的醫生,我恰好專長是這個。”他解釋,“西藏百姓因喝酒導致的肝硬化患者很多,肝硬化極易導致大出血死亡,臨床亟需熟練操作套扎的專家。”
節假日后,消化科病房一下子住滿了,收進來的都是重病人,李鋒帶領團隊戴著厚厚的口罩持續查房4-5個小時,當地醫生快吃不消了,上海專家還在堅持。
65歲的老伯因肝硬化靜脈曲張、重度胰腺炎命懸一線,血紅蛋白拼命往下跌。半夜里,李鋒收到求救電話,他趕往醫院在高度緊張的狀態下嫻熟完成了手術,一條鮮活的生命救了回來。出院時,老伯當軍人的兒子為“救命恩人”送上潔白哈達,恭恭敬敬敬了個軍禮。李鋒告訴記者,“我很感動!我做了力所能及的事,卻能挽救一個家庭,值了!”
救了別人父親的李鋒,卻在援藏期間埋下心中的痛。援藏期間,在滬老父親病情突然加重,家里人瞞著他沒有多說。直至年底休假,兒子趕了回來看到父親最后一面。“不要告訴兒子,讓他安心工作!”成為入黨整50年的父親對兒子的最后叮囑。
幾代“援藏人”堅守,填補多個診療空白
王慶華告訴記者,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對標高水平“自治區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目標,上海還充分發揮“上海-日喀則臨床醫學診療中心”的作用,前后方聯動,推進“以院包科”,近三年建設13個臨床重點學科診療中心。
“我是我們科室派出援藏的第三人”,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急診科王義輝副主任醫師說,“一代代上海‘急診人’從技術指導、人才培養,到科研項目支持,最終為這里奠定了扎實的急診基礎。”據悉,2023年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獲批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成為全市首個“國家級”重點專科。
王義輝副主任醫師在日喀則市人民醫院看片子。
日喀則市人民醫院硬件設備、設施空間等相對有限,人才也不是特別充足,如此艱苦條件下,上海醫生竭盡所能開展工作。“許多患者的就醫意識很弱,高原肺水腫程度很重、肝膿腫拖到不能拖再來看病”,王義輝直言,“我們急診翻班出來,就利用碎片的業余時間編輯科普書籍,再請西藏同行轉化為藏語,把藏語科普成小冊子分發到鄉村,希望能給最基層老百姓帶來切實的幫助。”
在日喀則的日子里,半夜出診對上海醫生如家常便飯。對上海兒童醫院重癥醫學科單怡俊副主任醫師,同樣如此。
單怡俊副主任醫師籌建了日喀則首個兒童重癥病房。
凌晨兩點,電話又響了!送來的患兒已休克,一查原來是感染后發生的重度脫水,經歷幾小時搶救后,患兒轉危為安,“很多內地看不到的病例,在這里經常遇到,例如包蟲病、結核病等。”在單怡俊的幫助下,醫院已籌建出首個兒童重癥病房,并通過業務學習、教學查房、PBL模擬教學、臨床實際操作等多種方式,大幅提升了當地醫生對兒童危重癥疾病的救治能力。“現在醫生們已可熟練掌握有創及無創機械通氣,這些軟硬件的到位,為西藏兒童筑起更堅固的健康保障。”單醫生說。
“我們是‘白衣’軍人,呵護一方百姓安康”
來自上海的援藏專家指導下,一系列技術空白被填補: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成功開展藏青疆地區首例充氣式縱膈食管癌根治術、日喀則地區第一例宮腔鏡下輸卵管插管通液手術、日喀則市首例DSA下選擇性輸卵管造影及再通術、首例經皮腎穿刺活檢術……
援藏醫生團隊合影。
區域醫療中中心技術提升之時,江孜、亞東、定日、拉孜、薩迦等五縣也“水漲船高”。在亞東縣中心醫院,近三年已成功開展白內障超聲乳化抽吸+人工晶體一期植入、剖腹產手術、急性心肌梗死靜脈溶栓治療等新技術、新項目61項。“看常見病不出縣”正成為常態。
在拉孜縣中心醫院,近三年陸續增設泌尿科、全科,成立麻醉科、康復科、輸血科……如今,中心急癥轉診轉院率較2021年下降50%以上,急危重癥搶救成功率明顯提高。
喜馬拉雅山腳下,國境線乃堆拉山口,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泌尿外科秦曉健主任醫師與同行幾次三番為保家衛國的解放軍送醫送藥,他道出醫生共同心聲,“援藏醫生就像‘白衣軍人’一樣,我們是種子,撒向祖國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發芽、結出果實,最終造福一方邊疆百姓。”
原標題:《上海醫生“像種子一般”,將最先進的健康理念根植雪域高原》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顧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