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7月10日電(記者劉小燕)近期,一些不法機構或平臺通過混淆概念、不實承諾、隱瞞風險等虛假宣傳手段,誘導消費者辦理網絡貸款,不僅給消費者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還可能使消費者陷入法律糾紛。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局今天發布風險提示,提醒廣大群眾警惕虛假宣傳誘導網絡貸款的風險,提高風險防范意識。
據介紹,一些不法機構或平臺利用言語誤差混淆概念,如以“分期繳費”“分期付款”替代“分期貸款”,有意誤導或迷惑消費者在未充分了解服務內容和合同條款的情況下,完成線上簽字或刷臉認證,簽署網絡貸款合同。還有一些不法機構或平臺通過欺詐性承諾、夸大效果、杜撰信息,如宣傳“包過拿證”“政策即將變化”“報名后國家有助學金獎勵”,甚至承諾就業保障等,引誘、催促消費者報名并辦理貸款。
隱瞞貸款實際成本的“套路”,則通過只宣傳較低的表面利率、日利率、月利率,不披露較高的實際利率、年化利率、綜合借貸成本,誘導消費者過度借貸。或者在宣傳時模糊收費標準,故意隱瞞額外費用,實際操作中以“額外服務”“高端定制”、違約金等名義額外收費,導致實際支付的息費遠超預期。
針對以上虛假宣傳誘導網絡貸款“套路”,金融監管部門提示,消費者需提高風險防范意識,警惕夸大其詞或不切實際的虛假宣傳。在選擇各類服務時,優先選擇具有合法資質、信譽良好的機構或平臺。
來源: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