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當人類仰望星空,幻想不止在光年之外的未來,更藏在我們日常思維無法企及的角落。本期,我們從參與集智學園《系統科學前沿》課程的學員推薦中,精選12部科幻小說 + 8部高口碑影視作品,跨越時間、文化與宇宙尺度,讓你重新思考“人類”、“科技”與“未來”的真正含義。
十本科幻必讀作品推薦
1. 《基地》系列|艾薩克·阿西莫夫文明的興衰能否被科學預測?在這部劃時代的巨作中,“心理史學”試圖將人類命運量化為數學模型,建立“基地”拯救未來。這不僅是一部太空史詩,更是一場關于歷史與自由意志的深度思辨。
書籍詳情鏈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389895/
集智學員溫瑤推薦理由
人形機器人成為熱門話題之時,不知有多少人知道,robotics一詞被阿西莫夫首創并寫進小說的目的,不過是用捷克語的發音暗指一種沒頭腦的“苦工”。詭吊的是,如果把工作中的阿西莫夫稱為思想苦工大家可能沒什么意見,畢竟,誰能在短暫的30年里寫500本書,并且還順便成了波士頓大學生物化學教授呢?《基地》創作時,艾薩克還只是個醫學院二十來歲的研究生,他自己也沒想到這部書有一天能打敗《指環王》,榮獲“史上最佳系列雨果獎”,并售出百萬冊,他的稿費比他的講課費可高多了。更妙的是,他的粉絲馬斯克在2018年發射到太空的特斯拉跑車后備箱里也恭敬地放上了對自己影響深刻的這套《基地》叢書。
對于認知神經科學家來說,這套書最值得討論的是阿西莫夫提出的心理史學的概念,即一種嚴謹的、數學化的社會科學,它能夠理解社會、預測社會變化同時塑造這些變化。可以想象,這個概念的提出深受控制論影響,認為只要我們把原子的活動研究得足夠清晰,我們就能精確控制系統的行為,從而最大限度降低不確定性,為了摒棄觀測者效應,提出者甚至像神甫一樣強調,必須在預測結果嚴格保密的情況下,預測才能實現最大似然。但復雜系統的涌現現象敲響警鐘,人類的狀況—我們是誰以及我們將做什么—不是一個可解決的問題。人類社會是個復雜的非線性系統,其中包含多個獨立行動者,且與環境共同進化。這些涌現的結果不一定能提前確定,而是有機地產生于系統各部分的相互作用。當今有許多出色、富有洞察力的政治學家和社會學家,但他們的領域尚未發展出哪怕是非常有限的整合程度,如果最終出現一門真正的、整合的社會學科,它將仍然是一門關于復雜、非線性相系統的學科---在技術意義上是混沌的系統,因此無法長期預測。無論我們的模型變得多強大,算力多高,數據多龐大,我們永遠無法預測20年后某個特定的颶風將襲擊地球的哪座城市,而一個超級人工智能能夠精準在災難發生前的特定時間,將整座城市的人力和財富完好無損地騰挪到安全的地帶。
但這套叢書被帶到太空的那一刻,未必不是人類對于存在意義向沉默太空最漂亮的宣告。人們對于行動的詮釋大于行動本身,因此,精確控制,提前布局,在時間和意義的限制下,恐怕徒勞無功、勞命傷財。生物學家認為不存在自由意志,但他們往往忽略了每一個后悔,每一次心動,每一個掙脫常軌的躍升在意義中心造成的輕微擾動,在時間的威力下,稍加擴散便會成為劇變中心。社會生活的向量空間是不斷變化的,因為我們用來理解它的范疇也是不穩定的,也因此,我們認定的干預,也許只是更大結果的過程。
雖如此,我們仍要感謝70年前這套叢書為我們的心靈空間投下一枚思考的重磅炸彈。
2. 《你一生的故事》|特德·姜語言能改變人類對時間的感知?短篇中的外星文字,實際上開啟了對“記憶”與“命運”的全新理解——這篇小說后來被改編成電影《降臨》,原作更具哲思之力。
書籍詳情鏈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295448/
集智學員溫瑤推薦理由
每一個語言學系的學生都曾為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瘋狂。這個假說認為,一個人的母語會影響、甚至決定其思維過程、世界觀和對現實的感知。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學習不同語言,是不是就可以擴大我們的感知范圍,形成不一樣的思維過程呢?那是不是意味著,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可以瀟灑告別,只用一門語言就完美實現認知超越呢?18歲時我覺得,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用另一種方式重新定義了維特根斯坦之“不可訴說”,擁有不同感知經驗與思維過程的個體,甚至有著跨物種的心靈溝壑。這部《你一生的故事》便將薩丕爾沃爾夫假說推演到極致,七肢桶對時間的感知是非線性的,這種外星生物可以穿越過去,預測未來,并隨時活在當下,并且,這個當下是包含一切過去與所有未來的永恒之當下。時間之箭對于外星人七肢桶來說不存在,他們在環形時間里,優雅而篤定地活在現在。他們會后悔嗎?畢竟后悔是高級推理的基礎。此刻的后悔會影響未來的存在嗎?過去的遺憾會帶到現在嗎?當人類用這樣的情感,用線性語言說出我們生存之困惑時,七肢桶沉默了。我們如何溝通呢?如何讓你懂我釋放的友好、信任、合作、安全呢?如果語言并非是唯一載體呢?啊,是了,原來薩丕爾沃爾夫錯了,合作、信任、安全才是生物的通用語言,語法不是、詞匯不是、語音不是,而是生物體對時間和空間的特殊感知,是他們對存在于空間中他者行為的持續性感覺,構成了思維的過程。我們是用身體相見,此外才是語言。而跨物種通用的語言,就是那個被說爛但是永遠無法被準確詮釋的詞,愛。
3.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丹尼爾·凱斯一場關于智力增強實驗的溫柔敘述。當主角的智商迅速提升,內心世界也在顛覆和覺醒中逐漸破碎。這是關于“聰明”是否等于“幸福”的殘酷問答。
書籍詳情鏈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362836/
集智學員溫瑤推薦理由
這不是一本有宇宙飛船、星際大戰、超光速旅行器和外星人的科幻小說。關于科技的內容甚至寫得非常簡陋。它只是用可研報告的方式在記錄一個實驗結果。這關乎一個智商只有68的32歲男性查理戈登的智力增長體驗。他接受了和之前讓一只名叫阿爾吉儂的白老鼠智力大幅提升的同一種手術。術前,因為智力缺陷,他無法理解別人的對話,他迫切希望能夠像其他人一樣讀書寫字。當他獲得成為第一個接受人工智能手術的人類的機會時,他抓住了它,因為,他一生都想變得 聰明,不想再笨了。起初,他的報告充滿錯別字,讀起來像是5歲的孩子寫的。他的智力測試跟用來測試老鼠的方法一樣,走迷宮,并且,他要跟老鼠比賽。要像實驗鼠一樣,通過測試才能吃東西,他恨那些老鼠,因為,竟然老鼠都比他聰明。慢慢地,他的報告為人類心靈的運作與人工智調控法則提供了獨特視角。他開始像chatgpt一樣,理解人類社交動機(最初他因弱智被霸凌時,他不懂霸凌行為,他把霸凌者當朋友),他陷入愛河,他讀得懂陀思妥耶夫斯基、心理學和愛因斯坦,他的智商甚至超越了大學教授。當智力達到185之后,他徹底孤獨,他想當個成年人,但是身體里還躲著一個驚恐孤獨的孩子。
我不知道哪種更糟,不了解自己是誰卻很快樂,還是變成你一直想成為的樣子,卻感到孤獨。當認知和情感分離的時候,或者說成為一個人工智能,卻在感情上無法找到同類,會不會就是未來我們社會將要面臨的一種可能。畢竟,大模型和智能體成為低成本就可以擁有的智力外掛,一個腦機接口就可以激發創造性思維,未來,人工超人類如何溝通已不是心理學可以解決的問題,在這樣的時代,我們到底是實驗鼠阿爾吉儂,還是孤獨的查理戈登?
4. 《銀河英雄傳說》|田中芳樹史詩級太空政治劇,一部“群像”的華麗協奏。帝國與民主的對決中,英雄的孤獨與命運的悲哀始終并存。看似遙遠的星際戰爭,其實貼近每一個現實的社會問題。
書籍詳情鏈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556530/
集智學員溫瑤推薦理由
本書總十冊,五百萬字的巨作,太空版的歐洲近代史,理工科生的最佳政治、軍事、歷史啟蒙讀物。瑰麗宏大的宇宙世界,氣勢磅礴的銀河戰爭,扣人心弦的英雄對決,熱血沸騰的智慧權謀。這五百萬字可以看做一個精神19世紀人寫給19世紀的挽歌。歷史學家們皓首窮經復盤過無數次一戰前的國際秩序和大國領袖為何陷入集體無意識,最終兩次世界大戰成為人類共同的夢魘,卻無從闡釋歐洲人對和平破滅的失望,以及對美好時代的哀婉。但在這部巨作里,田中芳樹保留了古典主義的英雄史詩,以史學家的冷峻堅定斷言,驅動歷史命運的,不是超級人工智能統計出的模型和概率,而是英雄的意志和審美的沖動,英雄意志的陰影下,是搖擺不定的大眾理性。
5. 《神經漫游者》|威廉·吉布森賽博朋克的開山之作,虛擬現實與人工智能的地基建于此。如果你想知道“元宇宙”的思想源頭,它已經在這本1984年的小說中被預言。
書籍詳情鏈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4107596/
集智學員韓金洋推薦理由
這本書屬于賽博朋克流派的奠基作品之一,核心是討論在高技術,低生活的世界,哪些因素使我們成為人類?我覺得是一個對科技發展與如何保持人性的討論。
6. 《三體》|劉慈欣文明之間的黑暗森林博弈,是人性還是宇宙規律的冷酷演繹?這部作品讓中國科幻走向世界,也讓“我們是不是孤獨的”這個問題,有了更令人不安的答案。
書籍詳情鏈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3420947/
集智學員劉秦推薦理由
《三體》中的三體星世界的設定符合科學原理嗎?比科幻更神奇的科學,推薦李淼的《〈三體〉中的物理學》,希望大家由科幻愛上科學。
7. 《流浪地球》|劉慈欣當太陽即將毀滅,人類選擇將地球作為飛船駛離恒星——這是一次集體命運的豪賭,也是對家園的終極告白。
書籍詳情鏈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62862/
集智學員劉秦推薦理由
由本書改編的同名電影,掀起華語電影的科幻熱潮,里面提到的行星發動機工作原理、引力彈弓效應、太陽演化等科學原理點燃了孩子學習科學的熱情。
8. 《安德的游戲》|奧森·斯科特·卡德少年也能承擔拯救世界的重任,但誰來為童年付出代價?這本少年向的科幻小說,在智謀和情感的天平之間找到了令人心碎的平衡。
書籍詳情鏈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779789/
集智學員劉秦推薦理由
科幻背景下,更是一部天才少年在極限環境下成長的歷程,推薦給處于成長迷茫期的青少年。
9. 《平面國》|埃德溫·阿勃特一場幾何與哲學的奇遇。在二維世界中的居民,如何理解三維的存在?這本看似“數學幻想”的作品,實則在探討“視角的局限”與“思想的解放”。
書籍詳情鏈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170896/
集智學員夫銘推薦理由
“二次元”的世界究竟如何?在這其中沒有“高度”這一概念,換言之,所有事物的這一維度(假設存在且暫且稱之為高度)都是沒有變化與區別的,因此平面國的人無法認識到“高度”存在。這意味著,假設世界的某一維度都是給定不變的(不管是不是零),人們就不會意識到這個東西的存在,或者說對其的討論沒有意義。遷移到我們的現實世界中,我們是否因為自我感知的局限性,默認假設某些事物是不變的,因而也忽略了一些維度?
除此之外,這部寫于1884年的小說還包含了階級以及性別議題。平面國中人客觀意義上的特性帶來社會分工以及地位的不同:平面國的僧侶(圓形)在面積最大的同時卻不具備生育能力,而平面國的女性(線段)在沒有面積的同時卻蘊含了無限新的可能,但如此幾何特征帶來“好壞參半”的屬性卻導向了不平等——僧侶地位高而女性地位低。囿于本人認知維度有限,且推薦語的空間有限,難以在此完整展現其精巧之處,諸君還是親自投射進平面國的世界慢慢體會吧。
10. 《殉教》|星新一日本短篇科幻大師星新一的代表作之一,字數不多,寓意深遠。通過冷靜、近乎殘酷的敘述方式,揭示技術發展下人性的扭曲與犧牲。
書籍詳情鏈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5365855/
集智學員夫銘推薦理由
日本輕科幻作家星新一的作品。或許提小學課文《喂——出來》,會讓你想起他是誰。還是如其風格,這部小說簡短卻引人深思——當死亡不再神秘,人們如何對待死亡
番外推薦
在集智俱樂部不僅有跨學科研究者共同研讀理論前沿,也匯聚了多位活躍的科幻創作者。郝景芳與陳楸帆正是我們社群中具有代表性的成員,他們的作品不斷拓展科幻的思想邊界,也深受讀者喜愛。
11.《銀河學院:凌小步的時空之旅》|郝景芳 這是一部寫給青少年的“宇宙思想啟蒙”之書,主角凌小步在星際校區中穿越時空,逐步理解科技、哲學與人類文明的深層邏輯。融合科學知識與成長敘事,延續了她一貫的“系統文明觀”。
書籍詳情鏈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938324/
郝景芳
清華大學物理系、經管學院雙學位畢業,經濟學博士。憑借中篇小說《北京折疊》榮獲雨果獎,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中國女性作家。其作品關注社會結構、科技倫理與文明演化,致力于科幻教育推廣與跨界融合。
12.《我們能否改變潮水的方向》|陳楸帆 人工智能、基因編輯、虛擬現實、腦機接口、星際文明……原本只存在于想象中的概念早已成為公共話語的一部分。作為被深卷其中、難以脫身的個體,我們艱難追趕,竭力理解,痛苦適應。我們應該以什么樣的姿態,借助何種媒介去與這樣的時代連接、交互與對話?科幻或許能夠成為一種方法。
書籍詳情鏈接: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906353/
陳楸帆
科幻作家、編劇、翻譯、策展人。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與藝術系雙學位。中國作家協會科幻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耶魯大學訪問學者、博古睿學者。茅盾新人獎、《亞洲周刊》年度十大小說獎、德國年度商業圖書獎得主,多次斬獲華語科幻星云獎、銀河獎、世界科幻奇幻翻譯獎等海內外獎項。作品被廣泛翻譯為二十多國語言,代表作《荒潮》《人生算法》《AI未來進行式》等。
八部值得一看的高概念科幻影視
1.《群星》(Scavengers Reign)|美劇風格極致獨特的視覺奇觀,講述漂流在未知星球的人類如何與異星生態共生對抗。畫面如藝術作品,氣氛沉靜深邃,被譽為“真正的外星想象力”。
集智學員范東明推薦理由
劇中冷原子實驗將微觀量子糾纏現象擴展至宏觀世界,形成平行宇宙疊加態。不同宇宙中的相同女主角可同時存在生死兩種狀態(類似薛定諤的貓),并通過靈魂交換實現跨宇宙意識轉移。這種設定挑戰了經典物理學的確定性法則,強調觀測行為本身影響現實狀態的量子特性,所有平行宇宙的時間嚴格同步,當兩個宇宙因量子實驗產生糾纏時,遵循"若另一宇宙的自我死亡,穿越者可永久取代其存在"的規則。這既是對量子退相干理論的具象化,也暗含信息守恒定律在多重宇宙中的適應性。能從宏觀的科幻故事中,理解量子系統的復雜運作特性。
2.《人生復本》(ThePeripheral)|Amazon 原創劇集設定硬核、穿越腦洞非凡——兩個時間線交錯的世界,一個因虛擬游戲而連接,另一個卻藏著真實的未來,賽博朋克迷必看。
集智學員范東明推薦理由
講述物理學家杰森在一次綁架事件中,被平行宇宙中的另一個自己(杰森2號)替換身份,被迫穿越多重宇宙尋找歸途的故事。綁架者實為賈森2號,一個因后悔放棄家庭選擇事業,而通過“箱體”(Box)裝置穿越至主角宇宙的“復本”。主角最終摧毀箱體,回歸原宇宙。但這一選擇犧牲了其他宇宙中渴望家庭的“復本”自我。本劇以小見大,說明完美人生是虛妄,唯有珍惜當下擁有的生活,才能錨定于屬于自己的真實宇宙,揭示了宇宙退相干生成確定性世界的人性底層邏輯。
3.《洛基 第二季》|Marvel Studios時間分支、身份分裂、自我命運論,在華麗視覺與幽默劇情背后,是一場關于“自由意志 vs 命運編程”的哲學實驗。
集智學員范東明推薦理由
康死后,洛基擁有了時間滑移能力,可以自由的在不同時間分支宇宙中自由穿梭,洛基基于自己的私心(愛),任意改造時間線,使得原本應該退相干(死掉的人)的時間線繼續存在,可以看到,洛基并不接受一個不完美的宇宙,然而失去了神圣時間線的宇宙開始無限的暴漲,時間織機(編制時間的全息復雜系統)嚴重過載,產生的輻射開始摧毀一切生命,意識到后果的洛基終于明白了宇宙的全息系統的運作原理,洛基最終選擇了抹去自身在多元時間線的的信息,孤獨的成為了調整宇宙信息平衡的概率之神。相比于《群星》,《洛基2》把信息守恒定律應用于更加廣泛的全宇宙之中,揭示了現實世界為何存在不幸的真相。
4.《黑鏡》(Black Mirror)|英劇 這部被譽為“科技寓言集”的劇集,自2011年首播以來,已成為全球科幻迷與社會學者共同熱議的文化現象。它以單元劇形式探討人類與科技之間逐漸模糊的邊界,內容涵蓋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算法治理、數字意識、社會評分系統等。
集智俱樂部推薦理由
無論是《整個歷史的每一刻》對記憶與認知系統的涌現性偏差的刻畫,還是《圣朱尼佩洛》對數字意識永生的因果悖論的演繹,每一集都像是一道技術哲學的思辨試題。在《黑鏡》的世界里,技術不是“好”或“壞”,而是涌現出復雜倫理問題的潛在結構場。
5.《拾荒者統治》(The Silent Sea)|韓劇月球探索任務背后,隱藏著地球生態崩潰的深層危機。機器、人類、外星生命,究竟何為生命?在對生命本質的探尋中融入深層的人文反思。
集智學員范東明推薦理由
講述星際貨運飛船“德墨忒爾227號”在維斯塔星墜毀后,三組幸存者的求生歷程。核心沖突是人類在陌生生態系統中從“征服者”淪為“參與者”的身份轉變。三組人物因星球風暴交匯,利維與“生命之花”(星球意識載體)融合,飛船被母艦(星球生態終極形態)吞噬,幸存者僅部分逃離。結局暗示人類文明在宇宙生態中的渺小,呼應片名諷刺——所謂“統治”實為“被統治”。“人類是否擁有統治自然的特權?”答案是否定的。山姆之死象征控制欲的失敗,而利維的共生則展示謙卑融入的可能性。這呼應洛夫洛克的警告:“在蓋亞中,人類只是物種之一,非主宰者”。
6.《攻殼機動隊》|Production I.G 賽博朋克經典之作,描繪了一個“意識可被復制”的未來社會。草薙素子在探索“自我”的過程中,也揭示了神經系統、信息網絡與國家機器之間的復雜耦合。片中不斷追問:“當意識可以遷移,‘我’還從屬于這個系統嗎?”這是對因果抽象與身份涌現最具哲學性的視覺演繹。
集智俱樂部推薦理由
《攻殼機動隊》系列,特別是其《Stand Alone Complex》(S.A.C.)篇章,不僅僅是一部賽博朋克動畫的杰作,更是一部深刻探討系統科學、復雜科學以及“涌現”(Emergence)現象的寓言。它告訴我們,在一個高度互聯的世界中,簡單的個體互動足以催生出無法預料的宏觀秩序與混亂。從“笑面男”的幽靈到難民的網絡國家,再到“Ghost”本身的奧秘,這部作品始終在探索一個核心主題:在復雜系統的網絡中,整體永遠大于部分之和。
7.《靈籠》|藝畫開天 國產原創硬科幻動畫代表,設定在災后末世,人類殘存于空中堡壘,資源、信仰與權力構成緊張的社會結構。作品突出展現了技術與信仰的雙重秩序如何維系系統穩定性。
集智俱樂部夫銘推薦理由
《靈籠》不僅是視覺沖擊力極強的末世題材作品,更是一部深刻融入復雜系統思想的科幻敘事實驗。它設定在文明崩塌后的“燈塔”空中堡壘中,描繪了人類殘存社會如何通過等級制度、意識控制與資源重組維系系統穩定。片中多次提及:“人體是一個開放且復雜的巨系統,其邊界不是皮膚,而是所處環境與信息結構。”這一觀點不僅是生物學延展,更是對認知涌現、環境耦合與系統共演的具象化表達。無論是“冥族”的系統自洽,還是人類群體的演化適應,《靈籠》都在用動畫的形式,審視復雜生命系統如何跨越個體與群體的尺度持續演進。
8.《心理測量者》(Psycho-Pass)|Production I.G未來社會以“犯罪系數”量化個體風險,由系統裁決命運。這是一部關于算法治理、自由意志與系統演化的黑暗寓言,直擊“宏觀結構如何反向塑造個體”的問題核心。
集智俱樂部推薦理由
這是一部深具哲學鋒芒的未來社會寓言——當算法與量化治理成為主導,自由意志、犯罪與秩序的邊界被徹底重構。作品設定在一個由“西比拉系統”統治的社會中,每個人的心理狀態和潛在犯罪值被實時監控、預測并定性判刑。這一系統看似高效,卻悄然演化出意識壓抑、結構暴力與理性專制的涌現副作用。劇中多次討論:當“社會穩定”被作為系統目標優化,個體的不確定性是否就必須被消滅?
讀科幻,是在想象的世界中觀察復雜系統的誕生與崩潰。讀科學,則是在真實世界中破解這些涌現的因果密碼。
在霓虹燈的閃爍、蟻群的精密協作、人類意識的誕生中,隱藏著微觀與宏觀之間深刻的因果關聯——這些看似簡單的個體行為,如何跨越尺度,涌現出令人驚嘆的復雜現象?如果你也對意識的形成、文明的演化、系統的自組織機制感興趣—— 歡迎加入由北京師范大學系統科學學院張江教授領銜的 「因果涌現·第六季」讀書會,我們將從奇異值分解(SVD)到因果抽象與信息分解,系統梳理復雜系統中的因果結構,跨越數學、物理、認知科學的前沿,共同探索涌現背后的本質邏輯。 「因果涌現第六季」讀書會 詳情請見:
同時,現集智學園免費開放一系列課程,讓更多人感受到系統科學和深度學習的魅力,讓知識不再有門檻。快來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免費學習海量優質課程,開啟你的科學探索之旅吧!
關注集智學園公眾號,進入聊天頁點擊菜單欄中的【免費課程】按鈕,或者點擊閱讀原文,即可進入課程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