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作者丨彪哥
尊重原創,拒絕一切未經授權的轉載
一家幼兒園,233名兒童血鉛中毒,讓全國家長的心都揪了起來。
這幾天,兒童安全事故又多了一個關鍵詞:鉛中毒。
起因竟然是該園園長同意后廚人員購買彩繪顏料,稀釋后用于部分食品制作。
食品好看了,幼兒園賺錢了,孩子遭罪了。
愚蠢到這個地步,貪婪到這種程度,怎配執掌幼教機構?
回首不久前,預制菜進校園事件引發廣泛熱議。
再看此次事件,校園飲食安全的核心隱患,從來不是不是預制菜,而是缺乏管控的“非標準化操作”。
往食品里加顏料,
手工現做竟成“毒源”
事件過去一周,官方給出了通報結果。
233名孩子鉛中毒的直接源頭,是幼兒園自己做的兩種主食:早餐的三色紅棗發糕和晚餐留的玉米卷腸包。
檢測顯示:三色紅棗發糕鉛含量為1052毫克/千克,玉米卷腸包為1340毫克/千克。
均超出國家標準(0.5 毫克 / 千克)2000 多倍。
這一切的源頭,是幼兒園園長同意后廚人員從網上購買顏料,用于食品制作。
這些顏料包裝上面有明確標識:不可食用。
但在視頻中,我們看到廚師就這樣把顏料倒進食品里,毫無猶豫舉動,毫無敬畏之心。
而這一切的原因竟然是為了食物好看,好看的原因是為了讓孩子多吃,多吃的原因當然是為了賺錢。
幼兒園賺了錢,孩子遭了罪,據了解,其中一個孩子的牙齒出現黑斑,還掉頭發。
據家長反應,有的出現暴躁易怒,有的已經嘔吐發燒。
最讓家長們絕望的是醫生的一紙診斷:孩子們就算血鉛恢復正常,智商也很難恢復到原有水平。
手工現做,
不一定比標準預制更安全
從孩子血鉛超標來看,他們吃毒食品已經有一段時間了。
家長們看到這些五顏六色的糕點,輕信了幼兒園“手工現做”的一面之詞。
在他們的心目中,手工現做出來的食品,比預制的更好,更安全。
近年來,預制菜被推上輿論審判臺,許多人認為它是校園食品安全的“頭號敵人”。
然而,這次血鉛中毒事件卻說明,真正的食品安全危機,恰恰來自那些缺乏標準、監管缺失的“非標準化”操作。
預制菜行業由于標準化程度高,反而更容易被市場監管部門抽檢,問題更難隱藏。
每一份預制菜從食材的挑選、清洗、切割,到烹飪、包裝、儲存,都有著嚴格的流程規范和時間限制,并且全程都有記錄可查,一旦出現問題,能夠快速追溯到源頭。
而像幼兒園這種自制糕點的“非標準化” 操作,既沒有統一的生產標準,也缺乏有效的監管手段,全憑制作者的個人經驗和道德自覺,風險自然大大增加。
就像這次事件中的幼兒園,為了讓糕點好看、吸引孩子,竟然無視顏料不可食用的標識,隨意添加到食品中,這樣的操作在標準化的預制菜生產中是不可能出現的。
標準化+透明化,
才能讓孩子吃得放心
事件持續發酵的背后,是公眾對食品安全認知的集體跑偏。真正的食品安全隱患,從來藏在“非標準化” 的角落里。
那些標榜“農家自種”“本地直供” 的蔬菜,背后可能是觸目驚心的污染。
那些“魚吃跳”“肉吃叫”的傳統認知中,就存在濫用禁藥的危險。
《湘菜》在采訪某餐飲人的時候得知:那些凍海鮮就有可能比新鮮的吃起來更放心。
凍海鮮,在海鮮缸打撈起的時候就急凍起來,方便運輸和儲存。
而新鮮的海鮮,要想運到千里之外,就有可能必須用藥物來維持。
所以,食品安全的關鍵,不在于“現做”還是“預制”,而是必須建立標準化、透明化、可追溯的體系。
說到底,校園食品安全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題,不是抵制了預制菜就能高枕無憂。
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游離在標準之外的隱患—— 被污染的土壤、不合規的后廚操作、沒有檢測的食材源頭。
要消除這些隱患,不妨以更理性的態度看待預制菜—— 其標準化生產流程、全程可追溯的特點,恰恰能規避非規范操作的風險。
233 名兒童血鉛中毒事件中,當事人將明令禁止的顏料摻入食物,為逐利漠視生命,行徑泯滅人性,令人發指。
校園食品安全的核心,在于筑牢標準化防線。不能讓“手工現做” 成為監管盲區,必須用制度框住每一份入口的食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