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IP屬地為云南的網友在社交平臺發文稱,自己去年通過人才引進通道,到小縣城的文旅局工作,老公在市里干副處小領導,“上岸”后就懷孕,目前孕早期請假2個月,把工作都分給合同制同事。
7月8日,其工作單位紅河縣文旅局的工作人員稱,有些人曲解了該職工的意思,她懷孕后身體狀況不好所以才批的假,不存在把工作分給合同制同事做,“我們這邊都是兩個人配合干,不存在丟不丟的問題。”關于她提到的副處老公,工作人員稱不便評價,其他情況文旅局正在核實推進。目前,當地紀委已經介入。
盡管涉事單位迅速回應稱“不存在推卸工作”“身體狀況不佳才批假”,但公眾的憤怒并未平息。當事人隨后注銷賬號、辯稱“夸張博眼球”的舉動,更顯心虛。這場風波絕非簡單的網絡爭議,而是赤裸裸的特權炫耀與職場不公的投射,絕不能以“銷號了事”草草收場。
所謂“嬌妻文學”,原本是網絡流行的一種敘事方式,通過塑造“被寵愛的弱者”形象,將婚戀關系中的男性(尤其是有權有錢者)神化為無所不能的庇護者。但在此事件中,發帖人不僅炫耀“副處老公”的體制內身份,更得意于自己“擺爛不上班”“工作分給合同工”的“特權待遇”。這種敘事背后,是對規則的無視、對公平的踐踏,以及對無編制勞動者的輕蔑。
公眾的憤怒,并非針對孕婦該不該休假,法律賦予女性合理的生育保障,社會也支持孕期職工的健康權益。真正刺痛人心的是,這位公務員明明未表現出嚴重身體不適,卻以“領導體貼”“老公有背景”為由,理直氣壯地推卸責任,甚至沾沾自喜地將這種特權行為公之于眾。她的言行,讓那些孕期仍堅守崗位的女性、那些無編制卻承擔繁重工作的合同工情何以堪?
此事暴露出的問題遠不止個人品行,而是體制內長期存在的結構性不公。根據《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女職工產假為98天,其中產前僅15天。而該公務員孕20周即休假兩月,遠超法定范圍。盡管單位稱“因身體原因批假”,卻未出示醫療證明。若屬實,是否所有孕期女性都能享受同等待遇?還是僅因“副處老公”的面子?
發帖人聲稱“把工作分給合同工”,單位卻辯稱“兩人配合”,若合同工確實被迫承接額外任務,是否獲得相應報酬?現實中,編制內職工福利完善,合同工卻面臨低薪、無保障的困境。特權階層的炫耀,無異于在傷口上撒鹽。
網友質疑其“人才引進”是否合規、丈夫是否干預工作安排,并非空穴來風。若真存在“走后門”,則意味著公共資源被個別人私相授受。當地紀委的介入,必須徹查此事,而非以“已上班”敷衍了事。
事件發酵后,當事人迅速注銷賬號,改口稱“老公非體制內”“夸張博眼球”。但互聯網有記憶,特權炫耀的痕跡無法抹去。涉事單位若僅以“誤會”搪塞,不僅無法服眾,更會助長“權大于法”的歪風。
真正的解決之道,在于公開透明地回應核心問題:她的請假是否符合規定?有無醫療證明?合同工是否被迫承擔額外工作?是否獲得公平待遇?其“人才引進”是否合規?“副處老公”是否影響人事安排?唯有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才能重塑公眾對規則的信任。否則,類似的“嬌妻文學”只會不斷上演,繼續刺痛每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