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動輒三十五六度的盛夏,多數人恨不得把自己鎖進空調房。
誰能想到,有兩位環衛工人,卻被迫在垃圾堆里翻找四個小時,只為幫一位外地游客找一塊電話手表。
這件事本來就讓人很憤怒,誰知,當地竟然還把它當成好人好事來廣泛宣傳。
有網友說:“這簡直是不把環衛工人當人看!”
確實如此,這不僅是一場關于手表的尋找,更是一場對公共資源、基層勞動者和道德底線的考驗。
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
一位帶著全家來大同旅游的廣東女士,在高鐵上不小心把孩子的電話手表忘在座椅后方的紙袋里。
到站之后才發現手表不見了,換成常人,估計也就認倒霉了,但她顯然不甘心,想著憑定位找回來。
一開始游客還算理智,因為知道手表已經隨著垃圾運到中轉站,也明白翻垃圾這事不是一時半會能解決的,所以打算放棄。
可一夜過后,她還是咽不下這口氣。
于是第二天,她打通了12345市民熱線,一個本該為市民解決合理困難的公共服務電話。
從這個瞬間開始,這件原本屬于“私人遺失”的小事,逐漸變成了一場“層層指派”的執行任務。
電話一層層轉下去,最終落在了環衛工人的頭上。
環衛工人沒有拒絕,他們也沒得拒絕,按規定,他們必須完成分配下來的任務。
于是,兩個普普通通的清潔工,在沒有任何額外補助、也沒有任何個人關系的前提下,從中午開始,在垃圾中轉站里翻找足足八噸垃圾。
工作時間整整四個小時。
他們最終找到了那塊電話手表,這個過程被拍成視頻上傳到了網絡,成了城市溫情和游客點贊的素材。
但誰為這四個小時負責?
是那位盧女士嗎?她只是慶幸找回了手表,說了一句:“感謝眾多善良的人”,然后繼續她在大同的美好旅程。
是12345熱線嗎?他們只是按流程辦事。
是環衛工的領導嗎?他也許還拒絕了紅包,表現得很清廉。
可這整件事中,真正身體力行地付出勞動的,只有那兩個汗流浹背、滿手垃圾味的環衛工人。
很多人為這事感到憤憤不平,不是因為電話手表的價值,也不是因為一個投訴電話的操作流程,而是因為,這整件事背后的潛臺詞,是對底層勞動者的徹底輕視。
環衛工人為什么要幫她找手表?法律有這個規定嗎?合同上有寫明嗎?
顯然都不是,他們只是被默認為什么臟活累活都應該干,而且必須無怨無悔。
這不是善良,這是制度上的冷漠,是利用崗位權責,把理應自理的事推給最不能拒絕的人。
更令人心寒的是,在整個事件中,沒有一個人真正問過這兩位環衛工的意愿。
他們愿不愿意,他們累不累,他們有沒有口罩、有沒有水喝,沒人在乎。
甚至,連媒體報道中都沒有他們的名字。
就像他們只是某種“城市功能”的延伸物,是可以任意調用的一部分,而不是有尊嚴、有情緒、有選擇權的人。
更諷刺的是,很多人為盧女士點贊,說她懂得感恩,因為她在找回手表后,主動提出給領導轉發紅包以示感謝。
這個舉動看似體面,但本質上呢?
她連環衛工人的姓氏都不知道,她有沒有親自去看望他們,有沒有買一瓶水、一袋水果遞到他們手里?
甚至在電話打下去之前,她有沒有想過,我這樣做,是不是太麻煩別人了?
顯然,她沒有。
她只是覺得,自己在大同旅游,有點不開心,得找回來這個東西,才能把行程繼續下去。
而這一切的代價,可以讓別人來承擔。
但凡她換個思路,哪怕說:“我愿意自己去找,我不怕臟不怕累,我只需要一些指導。”也許很多人都會尊重她的堅持。
可她沒有,她選擇了最輕松的方式,打個投訴電話,然后等待結果。
這件事之所以引發公眾情緒,不是因為電話手表,也不是因為翻垃圾,而是因為我們終于意識到一個現象。
在被當作感人新聞的背后,是一些人早就被剝奪了選擇權和尊嚴。
真正善良的人,絕不會在38度的高溫下,把“幫我翻找手表”這件事交給環衛工人。
真正善良的社會,也不會把底層勞動者的無條件付出當成理所當然的美談。
這個故事不是正能量,反而值得我們反思,我們到底有沒有把底層勞動者當作和我們一樣有血有肉、有權利說“不”的人?
也許,等我們開始尊重每一位拿掃帚的人,城市的文明,才真正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