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后,毛委員對余賁民說,我們有了個落腳的地方,但能不能在這里站穩,需要解決兩大問題,一是軍事問題,二是經濟問題,
現在想請你負責經濟后勤工作。余賁民感到這項工作關系重大,便愉快地接受了任務。
節令已是"霜降"過后,井岡山下了一場小雪。戰士們大部分沒有棉衣,兩三個人合用一條薄毯子。
為了解決戰士們的冬裝問題,部隊決定在寧岡桃寮張家祠成立一個紅軍被服廠,由余賁民任廠長。
他從赤衛隊里挑了十多個做過裁縫的隊員,找人買來兩臺縫紉機,利用部隊繳獲來的一些棉花、布匹,做了一批棉衣、棉褲和被褥。
余賁民
留守處負責人楊立三見余賁民患了風濕性膝痛病,身體很虛弱,便給余賁民送去了一件棉衣和一床棉被。
但余賁民堅持先滿足戰士們的需要,硬是把棉衣、棉被退回去了。為了解決布匹問題,余賁民領著被服廠幾個干部到縣城,與縣委商量解決辦法。
城里有個大布匹店,老板是城郊的一個大地主,還在紅軍到來之前,早把布匹藏了起來。余賁民了解到這個情況,便派人把那個地主叫來,限他三天內交出五百丈布。
第二天,地主雇人如數把布送來。余賁民仔細一看,發現這批布質地不同,還都是長短不一的零頭布。
他分析其中一定有"鬼",遂派人暗中察訪。果然不出所料,這五百丈零頭布是那個地主向城內的小商、小販攤派的,他自己卻一尺也沒有拿出來。
次日,余賁民派被服廠的一位干部,提著現金,裝扮成九江一個布匹商,到那個地主家里去談"生意",從而搞清了布匹的下落。
于是,他帶領十幾個人沒收了那個地主的全部布匹,又解決了一部分戰士的冬裝。一九二八年五月二十日,湘贛邊界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寧岡茅坪召開,選舉余賁民為特委委員。
五月下旬,湘贛邊界工農兵政府在寧岡茅坪巷邊村成立,余賁民任財政部長,不久又調任紅軍后方醫院院長。
由于敵人對以井岡山為中心的湘贛邊界根據地實行嚴密的經濟封鎖,紅軍的糧食、食鹽、醫藥嚴重缺乏。
余賁民擔任紅軍后方醫院院長之后,竭盡全力為解決紅軍醫藥嚴重不足的問題而奔忙。他打聽到附近山村里一位老藥農有止血消炎、退腫生肌的秘方,便決定親自去拜訪。
他冒著風雨,翻山越嶺找到了這位老藥農,老藥農答應下山給紅軍治傷。余賁民告別老藥農時,見他衣著破爛,床上蓋的是麻袋片,就脫下自己的棉衣、棉褲送給了他。
幾天后,老藥農來到醫院,用他的秘方治好了幾個傷員的傷口。余賁民非常感激,派通訊員把自己的棉被又給老藥農送去,還給他送了些糧食、食鹽等生活用品。
老藥農第二次來醫院為傷病員治病之后,余賁民親自送他回去。路上,他向老藥農提出想學習治傷秘方的要求。
按照當時民間的規矩,祖傳的秘方是不能外傳的。因此,老藥農搖搖頭,沒有答應。不久,余賁民病倒了。老藥農聞訊,特意趕來給他治病。
當老藥農看到余賁民蓋的是薄薄的、補丁疊補丁的破毯子和稻草袋,穿的是到處都露棉絮的破棉襖時,他似乎明白了一切:
這些紅軍戰士原來是自己受著凍,卻把棉衣、棉被送給我;自己挨著餓,卻省下糧食、食鹽給我用的啊!
"紅軍這樣一片真心為窮人,咱窮人也要一片真心幫紅軍。"想到這里,老藥農毅然沖破了舊的傳統觀念,把治傷的秘方獻給了紅軍。
余賁民非常高興,急忙派人喊來幾個醫生,跟老藥農一起采藥配藥,又治好了許多紅軍戰士的傷口。
后來,他們還按照這個配方,制成一批成藥,部隊行軍打仗時,衛生員隨身攜帶,隨時可以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