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近日,山東大學2022級國家工程碩博士專項碩士研究生王茜用實踐成果順利通過畢業答辯,成為山東省首名憑實踐報告獲得碩士學位的研究生。在畢業答辯會上,她精心準備了一份長達4.5萬字的研究報告和5分鐘的儀器設備設計展示視頻,實踐成果源自企業生產一線,兼具創新性和可行性,講述和成果令人信服,答辯委員會成員都投出了同意票。
不寫論文也可畢業。今年以來,除山東大學外,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華東理工大學、天津大學等多所高校紛紛試水,以實踐成果作為碩博士學位授予依據。近日,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近3年來,我國60多所高校、100多家企業已聯合招生2萬多名工程碩博士,今年的首批畢業生中已有67人以產品設計、方案設計、案例分析報告等實踐成果申請學位。讓實踐成果與學術論文并行,成為學位評價的“雙軌”,凸顯了我國高等教育領域育人方式的深刻變革,也是對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法》的積極落實。
工程學位回歸工程,讓創新扎根實踐,讓專業碩士的核心能力體現在解決產業實際問題上,不僅是工程教育的價值旨歸,也是新型工科教育的靈魂所在。堅持以創新貢獻為導向的多元評價,打通工程教育供給與產業需求、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人才培養之間的堵點,把學位論文寫在實踐成果中,知識才能產生最大的效益和價值。這些高校的創新探索對我國卓越工程人才培養具有啟示意義。
聚焦解決行業領域的工程實際問題是塑造工程人才的邏輯起點,這就決定了其學術研究必須建立在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因此,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必須把起點落實在行業產業的需求上以及工程應用上。學生的學術選題應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求,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鼓勵學生在工程實踐中成長。將“卡脖子”清單變成人才培養清單,以研發任務牽引人才聯合培養,針對工程前沿技術研究、重大工程設計、新產品與新裝置研制等工作內容撰寫實踐成果。
構建校企聯通“精準滴灌”人才培養新模式。進一步深化工程教學改革,將價值塑造、能力培養與知識傳授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推動教育體系從“知識中心”向“能力中心”“實踐中心”轉變,形成“難題拆解—分段突破—協同推進”的共育模式。在課程內容設置上,突破單一學科教學理論框架,堅持“企業行業出題、學生解題答卷”,將基礎理論知識與工程實踐進行跨學科深度整合,企業行業專家從制定教學大綱開始就深度參與,構建起通識與專業、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串編式”課程體系,將產業實踐問題和產業發展最新技術引入課程和教材中。
與此同時,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打造“真刀真槍”的實踐平臺,將課堂與實驗室開設在工程和產業一線,通過“企業課堂”“項目課堂”等沉浸式育人場景,讓學生一邊上課,一邊與產業界深度接觸,將項目、課題轉化為學生實操的“練兵場”,讓學生在工程現場鍛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企業給出的“選題”能實打實地得到解決。在此過程中,企業導師帶著項目進課堂,緊盯好不好用、成本高不高,能否讓企業實現“關鍵一躍”;學校教師則帶著前沿理論深度參與指導,幫助企業在“無人區”提前布局,推動人才培養供給側與發展需求側精準對接,在雙向奔赴中實現雙贏。
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人才培養導向。實踐成果是否“貨真價實”,是檢驗工程人才培養質量的“試金石”。當畢業論文不再是硬性要求,很多新的學術考核方式是否科學合理,會不會變成給學生“放水”的捷徑?我國產業門類齊全,且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未來學生提交的實踐成果將更加多元,其標準化評價也將面臨更多挑戰。
對此,高校可參考國際通用最新行業評價標準,根據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不斷涌現的新特點,按照自身的工程人才目標與學位要求,構建科學化、可操作、可量化、與學術論文同等梯度化的評價指標,并適時動態調整。采取校企專家共同參與、過程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取得的典型成果質量、貢獻和影響進行綜合考查。值得一提的是,“一人一案”人才培養勢必抬高成本,但實踐成果轉化后也將給企業帶來更大收益,如何建立共擔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值得深入探索。
(作者:張筠,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院副院長、副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