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爭有我——365百姓故事匯】
6月18日,在秦皇島市撫寧區艱苦奮斗教育基地“秦慶昌”廳,秦慶昌47歲的女兒秦坤凝視著一件件父親用過的物品,心中涌起深深的敬意。“泥飯碗”書記的稱謂,不僅承載著村民對父親的肯定,也成為了秦坤一家人珍貴的記憶。
(資料圖片由張翠華提供)
“你爸的事跡被收入河北省小學課本里,我上學時還學過哩!”
“縣里獎勵你爸500塊錢,你爸拿這錢請戲班子為村里唱了兩場戲,又把剩下的錢分給了村里的孤寡老人。”
“上級調你爸到縣里當干部,說破天他也不去,說官莊還沒建設好呢,哪兒也不能去。”
秦坤回憶,兒時自己常從村民口中聽到父親的事跡,村民們眼中滿是敬意。
撫寧區檔案館館長李利鋒在籌建艱苦奮斗教育基地時,提議將秦慶昌的先進事跡作為重點內容展示。秦慶昌到官莊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前,該村是撫寧有名的窮村。他上任第一年帶領村民修建水利工程27處,組織修建兩條大渠,從洋河水庫引水,擴大水稻種植面積,大幅提高了糧食產量。他還組織修建了村北和村西的機灌站、電灌站,并架設高壓線,讓官莊村家家戶戶用上了電燈,接通了有線廣播。當組織上想將其轉為國家干部時,他婉拒了。村民們親切地稱他為“泥飯碗”書記。
“父親的大公無私在村里是出了名的。”秦坤回憶,20世紀80年代末,村里建起食品廠,父親規定:招聘工人必須來自貧困家庭。秦坤的二姐高中畢業在家待業,聽到招工消息后興沖沖而去,卻失望而歸。“咱爸說,咱家不算貧困戶,我不符合條件!”二姐滿含淚水,家人一度埋怨父親的“死心眼”。但隨著時間推移,一家人逐漸理解了父親的用心。如今,姐妹四人各自在崗位上兢兢業業,成就了一番事業。
“父親已去世多年,父親這一生沒有留給家里多少物質財富,但留給我們的精神財富卻是無價的。”秦坤說,“他正直無私、兩袖清風、艱苦奮斗,這些都是留給我們后輩最寶貴的東西。我們為有這樣的父親感到自豪,也會將父親的精神傳承下去。”
來源:秦皇島日報
責任編輯:高小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