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虧損讓乘客買單,這合理嗎?
為什么說地鐵漲價是必然趨勢?
佛山地鐵關空調背后藏著什么秘密?
昆明地鐵為何淪為‘老賴’?
深圳地鐵巨虧334億,誰該負責?
深圳地鐵一年虧掉334億,昆明地鐵欠薪成“老賴”,佛山地鐵直接變“蒸籠”——2024年,中國地鐵行業迎來最艱難的一年。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赤裸裸的現實。全國地鐵平均每收1塊錢票錢,實際要倒貼2塊錢。廣州地鐵去年營收230億,成本242億,要不是政府補貼7億,賬本直接變赤字。更慘的是佛山地鐵,26億成本只收回5億票錢,不關空調、不開燈、提前收車,已經是最后的掙扎。
但問題來了:地鐵到底是公共服務,還是生意?
1. 地鐵為什么虧得這么慘?
(1)建設成本高到離譜
地鐵每公里造價5-10億,一線城市甚至更高。一條20公里的地鐵線,光建設成本就要200億,相當于一個小城市全年的財政收入。
(2)運營成本更夸張
深圳地鐵曾算過一筆賬:30年運營成本是建設成本的3.3-3.7倍。也就是說,建地鐵只是開始,養地鐵才是無底洞。人工、電費、設備維護、安全檢測……每一項都是天文數字。
(3)票價被死死壓住
地鐵是民生工程,票價不能隨便漲。北京地鐵2塊錢隨便坐的時代雖然過去,但相比成本,票價仍然低得可憐。全國地鐵票務收入平均只能覆蓋35%的運營成本,剩下的全靠政府補貼。
2. 為什么現在才爆雷?
因為地方政府沒錢了。
過去,地鐵公司可以靠“地鐵+地產”模式賺錢,比如深圳地鐵投資萬科,一度賺得盆滿缽滿。但現在房地產涼了,深圳地鐵去年因為萬科虧掉334億,直接創下行業紀錄。
更慘的是昆明地鐵,為了炒地皮,把線路修到農田里,結果客流慘淡,連工資都發不出來,成了債市“老賴”。
說白了,地鐵公司過去靠政府輸血和房地產賺錢,現在這兩條路都斷了,只能從乘客身上找補。
3. 漲價、關空調,真的是唯一出路嗎?
未必。
(1)開源比節流更重要
杭州地鐵靠商鋪和廣告年賺30億,北京地鐵的廣告屏比春運人還多。與其琢磨怎么薅乘客羊毛,不如想想怎么把地鐵站變成“商業中心”。
(2)優化線路,別搞“大躍進”
哈爾濱地鐵二期被國家叫停,珠海有軌電車拆了才承認是面子工程。某些城市為了政績盲目修地鐵,結果客流慘淡,最后全讓納稅人買單。
(3)提高效率,別浪費錢
廣州地鐵取消“15次后6折”優惠,改成“滿80元打8折”,看似漲價,其實是更合理的收費方式。與其一刀切關空調,不如精準優化能耗。
4. 終極問題:地鐵該不該漲價?
支持漲價的人說:
“2塊錢坐10公里,早該漲了!”
“財政壓力大,乘客分擔一點合情合理。”
反對漲價的人說:
“地鐵是公共服務,就該政府兜底!”
“工資沒漲,通勤成本卻漲了,打工人太難了。”
其實,兩邊都有道理。地鐵不能完全市場化,但也不能永遠靠補貼活著。最合理的辦法是:
適度漲價,但必須公開成本,讓乘客知道錢花在哪;
提高商業收入,別光盯著乘客的錢包;
優化線路規劃,別讓“超前建設”變成全民負擔。
最后靈魂拷問:如果必須選,你愿意多付5塊錢車費,還是接受35℃無空調車廂?
這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民生考題。地鐵的困境,本質是公共服務與市場經濟的矛盾。與其罵地鐵公司,不如想想: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城市交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