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杖子水銀礦突襲戰:勇搗敵巢的鐵血傳奇
清晨的陽光灑在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周杖子村的山間。82年前,這里曾爆發一場驚心動魄的突襲戰——周杖子水銀礦戰斗。八路軍冀東軍區七區隊在此成功實施了一場突襲,一舉摧毀日軍水銀礦,擊斃日偽礦長嶼島,繳獲輕機槍1挺、步槍20余支、手槍10余支、大量彈藥以及糧食2萬余公斤,創造了冀東抗日戰場上的經典戰例。近日,記者深入這片英雄的土地,探尋那段鮮為人知的抗日傳奇。
周杖子水銀礦舊址。 (青龍滿族自治縣委黨史研究中心供圖)
仲夏時節,草木繁盛。6月21日,記者走進青龍滿族自治縣檔案館。翻開泛黃的《青龍縣志》,周杖子水銀礦戰斗的場面仿佛浮現在眼前。
1939年,日軍在青龍的周杖子發現了水銀礦,1940年開始進行掠奪性開采。到了1943年秋,該礦已有從青龍、平泉、建昌及東北等地抓來或雇用的200多名工人,人手不夠,日軍又從當地征民役、抓民工。為了奴役和鎮壓工人,日偽組織30人成立日偽礦警隊,日本軍官任隊長。他們橫行霸道,為非作歹,對礦工任意打罵、迫害,還經常對礦山周圍的村莊燒殺搶掠。此時,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軍在華北實施“治安強化運動”,對冀東抗日根據地展開瘋狂掃蕩。周杖子水銀礦當時是日軍在熱南地區(今河北東北部)最重要的軍工原料基地,年產水銀量可觀,專門用于制造雷管和引爆裝置。
在周杖子水銀礦舊址,記者看到,雖然主要坑道已被封堵,但山體上密布的礦洞痕跡仍清晰可辨。在村里老人的回憶中,留下這樣的悲慘故事:“礦工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稍慢一步就會挨鞭子;日偽軍在礦區修了炮樓,拉了鐵絲網,日偽礦警隊經常以‘殺一儆百’的方式鎮壓礦工,礦區四周架設的電網,成了吞噬生命的死亡線;礦工都是被抓來或雇用的老百姓,每天在刺刀下干活兒……”
受苦受難的礦工,早就盼望八路軍到這里狠狠打擊這些豺狼,為人民報仇。
這一天終于來到了。1943年9月19日凌晨,在地方民兵配合下,七區隊精心布置,襲擊了周杖子水銀礦。“日偽礦警們剛起床,連褲子都沒穿好就當了俘虜。”村里的老人詳細還原了那驚心動魄的一幕:守護礦區的日偽礦警們還沒來得及反應,就成了俘虜。日偽礦長嶼島聽到槍聲后,企圖取槍抵抗。兩名七區隊戰士沖進他的臥室,同時開槍,一槍擊中他的右手腕,手槍落地,另一槍擊中其胸部。嶼島慘叫一聲,倒在床上。
槍聲停止后,當地群眾帶著驢、騾子涌入礦山,與戰士們、礦工一起打掃戰場,搬運戰利品。部隊還將礦山上的大批糧食當場分發給礦工和當地百姓。隨后,炸毀了礦山的所有設備,撤離戰場。
七區隊突襲水銀礦,是當地開展自主游擊戰的一次重大勝利。這次突襲有效阻止了日軍對當地礦產資源的掠奪,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在當地抗戰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山風掠過礦區的松林,仿佛仍在傳頌著那場戰斗的故事。這片承載著民族記憶的土地,正期待著更多人前來聆聽它的故事,守護它的榮光。
記者手記:
永不褪色的記憶
烽煙散盡八十載,青史長銘抗戰魂。站在水銀礦遺址的碎石堆上,微風送來山花的清香。80多年過去,戰爭的硝煙早已散盡,但巖縫間殘存的朱砂礦渣,依然泛著暗紅色的光澤,就像永不褪色的記憶。
這場戰斗最打動我們的,不僅是戰士們的英勇,更是那種在戰斗中尋找戰機的智慧。當日軍重兵壓境時,七區隊沒有硬拼,而是像一柄手術刀,精準刺向敵人最薄弱的環節。
下山時,夕陽給群山鍍上金邊。恍惚間,我仿佛看見那些年輕的背影,正扛著繳獲的槍支,消失在密林深處。他們的故事,將永遠在群山間流傳。
來源:秦皇島日報
責任編輯:高小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