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 7 月 8 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披露的一段錄音震驚世界:2024 年總統競選期間,特朗普在紐約和佛羅里達的私人籌款活動中宣稱,曾向俄羅斯總統普京發出威脅 —— 若俄軍進攻烏克蘭,美國將 “轟炸莫斯科” 作為報復。這一言論不僅顛覆了國際外交的基本準則,更將美俄關系推向核戰爭邊緣,其沖擊力遠超 2018 年 “通俄門” 調查。
一、錄音背后的政治驚悚劇
這段時長約 1 分 15 秒的錄音中,特朗普以標志性的強硬口吻表示:“我對普京說,如果你進攻烏克蘭,我就轟炸莫斯科,我告訴你,我別無選擇。” 他還透露普京回應稱 “不信”,但自己認為對方 “有 10% 信了”。值得玩味的是,這些言論并非即興發揮,而是在閉門籌款會上向金主們炫耀的 “談判技巧”。CNN 指出,特朗普在類似場合多次展現 “放飛自我” 的一面,包括威脅驅逐抗議學生、貶低福利人群等,此次核威脅只是其 “極限施壓” 策略的極端體現。
從時間線看,錄音錄制于 2024 年特朗普競選連任期間,而曝光時機正值其宣布對加拿大加征 35% 關稅的敏感節點。這種 “危機制造” 模式與特朗普慣用的 “注意力經濟” 策略高度吻合 —— 通過制造外交震蕩轉移國內矛盾,同時鞏固保守派基本盤。但此次玩火的代價遠超預期: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 9 日明確表示 “無法證實錄音真實性”,但強調 “當前有很多假新聞”,暗示俄方已將其視為外交挑釁。
二、核威脅的國際法困境
特朗普的言論觸碰了國際法的紅線。根據《聯合國憲章》第 2 條,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侵犯他國領土完整屬于非法行為。即便作為威懾手段,這種公開宣稱 “轟炸莫斯科” 的言論也可能構成 “煽動戰爭罪”。美國國際法專家約翰?博爾頓指出:“若錄音屬實,特朗普的言論已違反《反核恐怖主義公約》,可能面臨國際刑事法院調查?!?/p>
更危險的是,這種 “核邊緣政策” 可能引發戰略誤判。俄羅斯軍事科學院專家弗拉基米爾?葉夫謝耶夫警告:“俄方戰略火箭軍已進入高度戒備狀態,任何誤判都可能導致‘死手系統’自動激活。” 歷史教訓歷歷在目:1983 年 “ Able Archer” 北約演習曾因誤判幾乎引發核戰爭,而特朗普的言論正將世界推向類似的懸崖邊緣。
三、美俄博弈的三重困局
此次危機暴露美俄關系的深層裂痕:
- 戰略互信崩塌:盡管特朗普 2025 年 2 月與普京通電話并推動利雅得會談,但錄音曝光后,俄美剛剛建立的磋商機制面臨癱瘓。俄方已暫停黑海航運安全談判,并召回駐美大使進行磋商。
- 烏克蘭危機升級:特朗普在錄音中提及的 “轟炸莫斯科” 直接關聯俄烏沖突。當前俄軍正集結 11 萬兵力進攻波克羅夫斯克,而美國批準向烏輸送更多防御性武器,這種 “嘴炮 + 軍援” 的組合拳反而刺激俄方加大攻勢。
- 全球核秩序動搖:特朗普的言論打破了自冷戰以來 “核威懾不公開化” 的默契。印度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布拉馬?切拉尼指出:“若大國領導人可隨意提及核打擊,《核不擴散條約》將名存實亡。”
四、政治反噬與歷史鏡鑒
對特朗普而言,這場危機可能引發三重政治反噬:
- 國內法律風險:民主黨已啟動對其 “濫用職權” 的調查,紐約州總檢察長辦公室正審查其言論是否構成 “危害國家安全”。
- 盟友信任危機:歐盟 7 月 10 日緊急召開外長會議,討論 “如何應對美國不可預測的外交政策”,北約內部對 “核保護傘” 的質疑聲浪高漲。
- 歷史定位爭議:特朗普曾自詡 “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但此次事件使其可能被釘在 “戰爭販子” 的恥辱柱上。
歷史的吊詭之處在于,特朗普的 “交易藝術” 正在反噬其政治遺產。2025 年 2 月,他還在利雅得會談中宣稱 “美俄關系將翻開新篇章”,如今卻因一段錄音將兩國拖入核對抗深淵。當白宮宣布特朗普將于 7 月 14 日發布 “有關俄羅斯的重大聲明” 時,全世界都在屏息等待 —— 這個將 “推特治國” 升級為 “核按鈕治國” 的政治狂人,是否真的準備按下那個改寫人類歷史的紅色按鈕?
在這個全球化時代,任何領導人的非理性行為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特朗普的錄音曝光不僅是個人政治風格的極端展現,更是對國際秩序底線的一次試探。當核威懾從幕后走向臺前,當外交博弈淪為真人秀表演,人類文明的未來正站在十字路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