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近日,央視記者調查發現,一些所謂的“醫美速成培訓班”打著“零基礎包學會”“幾天上手”“高薪就業”的旗號,吸引大量無醫學背景的學員。這些培訓班聲稱,短短幾天內就能讓人掌握注射、線雕等醫美技術,隨后即可“持證上崗”。這一現象令人震驚,也引發了公眾對醫美行業亂象的擔憂。醫美的核心是“醫”,而非“美”,若任由其淪為“速成”生意,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更可能威脅消費者生命安全。
醫美不同于普通美容,它屬于醫療行為,必須遵循嚴格的醫學規范。以注射為例,面部血管和神經分布密集,若操作不當,輕則導致皮膚壞死、面部僵硬,重則可能引發血管栓塞、失明甚至腦梗死等嚴重后果。而手術類項目如割雙眼皮、隆鼻等,需要操作者具備專業的解剖學知識和臨床經驗,絕非經過幾天培訓就能掌握。然而,這些“速成班”卻將醫美技術簡單化、“快餐化”,誤導學員和消費者,埋下嚴重的安全隱患。有的消費者注射后臉部潰爛,有的因填充物不合格導致終身殘疾……這些案例無不警示,醫美行業必須回歸“醫療”本質,容不得半點馬虎。
醫美行業的亂象,暴露出監管的短板。近年來,我國醫美市場規模迅速擴大。據國家醫保局不完全統計,2024年我國美容整形市場規模近3000億元。然而,在醫美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監管卻未能同步跟上。我國對醫美機構的資質、從業人員的執業資格有明確規定,要求從事醫美項目的醫生必須持有“醫師資格證書”和“醫師執業證書”,并具備相關臨床經驗。近年來,我國對醫美行業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大,持續打擊非法操作和不合規機構,但由于信息割裂形成“監管縫隙”,一些非法機構仍不時冒頭。
要根治醫美亂象,需多管齊下,整合衛生健康、市場監管、網信、公安等多方監管資源,保持“勁往一處使”的常態高壓監管態勢,形成有效震懾:加強行業準入監管,嚴格審查培訓機構資質,建立嚴格的審批流程審核醫美培訓機構是否具備相應的教學條件及專業師資力量,并定期進行復查以確保其持續符合標準,從源頭確保從業者具備合法資質;針對未經許可擅自組織醫美培訓的單位和個人要堅決查處,依據情節輕重給予處罰,并深挖徹查幕后組織網絡和產業鏈;加強對互聯網上醫美培訓信息的監控管理,及時清理非法廣告及虛假宣傳材料,凈化網絡環境。
醫美行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嚴格監管和行業自律。無論是從業者還是消費者,都應明確一點:醫美姓“醫”,安全永遠是第一位的。唯有讓行業回歸醫療本質,才能真正保障消費者的權益,推動醫美市場良性發展。
直面健康熱點
分享真知灼見
文:劉嵌玥(媒體人)
編輯:于洋
校對:楊真宇
審核:管仲瑤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